东北红胡子:从咸丰年间到解放前一个世纪的匪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制图 冯晨清

 

  京剧《沙家浜》里有句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从清末到解放前,东北匪患严重,草头王比比皆是。不过,东北的土匪有个特殊的称号:红胡子。

 

  根据史料记载,东北的红胡子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到解放前红胡子被消灭,其存在的时间将近一个世纪。乱世之中,多数红胡子走的是强盗行径,也有效仿梁山好汉取侠义之盗的。不过,随着时局的变化,红胡子也一度成为各方势力利用的对象。

 

  哥萨克在红胡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带路党”联合红胡子,抢了沙俄不少的财物。日军间谍也曾想利用红胡子袭扰俄军,但出钱出枪之后,却被红胡子放了“鸽子”。

 

  东北红胡子也经常在影视作品中露面。1971年,张曾泽就导演了电影《红胡子》。而《林海雪原》则描写了东北民主联军剿匪的过程。

 

  对于中国东北的红胡子,俄罗斯留有不少珍贵的资料。中国旅俄学者孙越撷取其中精华,从侧面反映出红胡子随时事变迁的经过。

 

  ■孙越

 

  在中国近代史上,凡是提及红胡子,即指关东响马,乃打家劫舍之匪(也称胡匪, 马贼和盗匪)。史上权威著书立说者,为清代吴樵,其作品是《宽城随笔》。清末民初之时,吴樵曾供职宽城吉长线路局,即吉林至长春铁路。他在东北关外,有暇游历,见多识广,遂在书中描绘红胡子,从长相打扮,武器装备,到马匹辎重,行为特点,面面俱到,给人印象颇深。

 

  吴樵说,关外红胡子,盛行于清咸丰年间。那时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如火如荼,关外八旗军奉调入关,前往剿灭。其时,关外驻兵骤减,防卫空虚,恰助流寇泛滥,红胡子因此猖獗起来。后来甲午惨败,东北地区有不少清朝的溃兵散勇,他们落草为寇,加盟红胡子,致使盗匪队伍壮大,人数增至数十万之众。

 

  从咸丰年间到解放前,红胡子在东北活跃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可以说,他们在东北的社会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起源


  红胡子的两种说法

 

  土匪就是土匪,为何要称之为“红胡子”呢?红胡子的基本构成是汉人,从人种学上说,他们本不会长出红色的胡须,然而,红胡子一说从何而来?

 

  俄国学者穆罗夫于1901年发表游记《远东的人与风俗》,他在书中说:“地方之好汉,好以红色之绳穗装饰其武器。瞄准时,将绳穗衔于齿间,以免碍事。远望,枪手仿佛长着红色胡须。”不过,美国比林斯利教授却持另外的观点,他在1988年发表著作《民初社会中的土匪形象》。书中指出:“中国东北之盗匪,初期为遮人耳目,使用染红的中国传统京剧之髯口作伪装。”

 

  红胡子的起因甚为复杂,应该与中国十七世纪时的政策有关。根据《辽东招民开垦条例》,1644至1667年间,山东百姓移民满洲者甚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河北及河南百姓迁至鞍山、辽阳和营口,而山东百姓迁至了大连和丹东。前来关东的移民,大多自主觅地耕作,不受法律保护,朝廷对其生存状况也不闻不问,采取听之任之,自生自灭的态度。时光流逝,不少闯关东者,生活穷困潦倒,难以为继。

 

  俄罗斯汉学家比丘林(1777 - 1853),在其著作《中华帝国之统计录》中写道,满洲移民中,有内地因罪获刑者,被遣送或驱逐满洲。此类人群,毫无疑问,将威胁满洲治安。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帕诺称黑龙江依兰是罪恶之城,堪称“索多玛第二”。英国作家格拉哈姆于1886年访问齐齐哈尔,称所到之处,匪患肆虐,他说,此城堪比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博特尼湾,好一个非法移民和苦役犯的天堂。

 

  当时满洲地区警力匮乏,治安混乱,加上关内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大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列强干涉,步步紧逼……这些都催生了民间匪盗红胡子。1878年之后,清朝取消满洲移民禁令,移民激增,红胡子也猖獗起来。尤其是关外的八旗军奉调入关,前往清剿太平军。此时,关外驻兵骤减,防卫空虚,红胡子的队伍更是趁机壮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