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始见于周易 清朝时成全能
2015-11-20 16:15:51 来源:北京晨报 已浏览次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土地爷、关公齐名的,大概就是城隍了,几乎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可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呢?
“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推测文意,这里的“隍”大概是城基。但到汉代时,人们多将隍理解为护城河,以后相延不改,但这显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应是上古社祭的延续。受佛教西来的影响,到三国时,城隍渐渐人格化,《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南京城隍蒋子文的故事。将祭城隍列入典制,始于南北朝,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
唐人心目中城隍乃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皆如此,按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方可衣紫,因为紫色印染较难,故奉紫为上品,至宋元一直未变,明朝时大红色异军突起,所以明清城隍亦有着红袍者。
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展,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称,至正年间,皇帝再次封城隍为王,并大修庙宇,“壮如王者之居”。此前城隍的主要职责范围是管死人,到了元朝则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而且告别单身生活,有了城隍夫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崇信城隍,开国后第二年便大封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开始论资排辈:京都等五大城的城隍都封王,是正一品,此外府州以下为正二品,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平起平坐。
这套体系看似严谨,其实混乱不堪,因为在百姓信仰中,城隍早已被人格化,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春申君、文天祥在世时的职位显然高过正二品。
结果是,这套荣衔制度并未得到民间认可,后明廷干脆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直接称帝,这个比较直观,都城隍压倒各地城隍,成为不易之论。
明清两代北京有城隍庙四座:都城隍庙、宛平城隍庙、大兴城隍庙、江南城隍庙。而都城隍庙庙会历史最悠久,复兴门内的成方街(旧称城隍庙街)路北。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名佐圣灵应庙。明永乐年间重修,改名大威灵祠。以后多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
清朝时,各地盛行的城隍巡城的风俗,此时城隍已成全能型神 ,负责祈晴求雨、驱除兽患、警示监督、社会治安、安抚孤魂野鬼、劝善止恶、判断讼狱等,甚至科考前,举子也要到城隍庙祭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