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甲午战败原因:农业社会支撑不了大规模的战争

一个是人多吃穷,另外还因为落后保守的观念,不懂得“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几个世纪都以农业为主,怎能不穷!农业社会是支撑不了大规模的战争的。

  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5月26日A08版,作者:张社生,原题为:《绝版李鸿章(24)》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

  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 11日,丁汝昌拒降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贫弱是玩不起战争这个奢侈品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有一千个原因,其实根本的一点就一个字,“穷”。甲午战争前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在为生存进行改革。清廷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一直没有跨过财政这个坎儿。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就是钱,我们比人家的困难不知道多多少。

  首先就是暴涨的人口。从十七世纪末起到十八世纪末为止,中国人口翻了一番多,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了三亿多。到了1850年人口已达四亿三千万左右。再多的收入最终都被这个庞大的人口吃掉了。

  一个是人多吃穷,另外还因为落后保守的观念,不懂得“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几个世纪都以农业为主,怎能不穷!农业社会是支撑不了大规模的战争的。当时一发克虏伯炮弹30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农民的一年收入。这点李鸿章看得很清楚,他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板、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清廷不会理财,又不懂得广开财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一直没有真正的增长。从1712年到1850年,清廷记载的法定收入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据国外学者推算,清朝后期中国的收入总额约为二亿五千万两白银。

  (《绝版李鸿章》 张社生/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