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限娱令”:对地方剧种扑杀禁绝
2015-07-21 15:33: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已浏览次
清初至乾隆年间,戏曲在京华百家争鸣,各显其能。尤其是山陕梆子更为突出。艺伶魏长生,艺压群芳,得享盛名。相比京昆,梆子戏的鲜明特点就是入俗。第一它言情,男欢女爱,带有下层民众对封建礼教的天然背叛。其二它通俗,白话口语皆可入戏,明白晓畅。其三它讲究娱乐性,剧场效果好。这些刚健、质朴、清新的特点,恰恰是以前的雅部戏曲缺少的。鲁迅先生说过,民间戏曲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辣,有生气。”这号演员一出场,时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引起轰动,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山陕梆子起自民间,和钦定的官阁艺术比,原本就“地位低下”,在京城又如此搅动视听,自然引起朝廷的不安。魏长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进京,在皇帝的眼皮下手舞足蹈了五六年。这等有悖封建礼教,有违士大夫高雅文化的俗物,干扰世道人心,当然属于“异端邪说”。于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议准,对山陕梆子严加禁止:
“嗣后城外戏班,除昆弋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着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现在本班戏子,概令改归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倘于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
嘉庆三年(1798年)、嘉庆四年(1799年),又两次重申了上述禁令。
对一个地方戏剧种大动干戈,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一个山陕梆子,直闹得清政府坐立不安,如临大敌,不惜通令全国,扑杀禁绝。
乾嘉两朝,文字狱之酷烈,世人尽知。文字稍有越轨,就要烧书杀人。舞台上你不循规蹈矩,中庸守礼,当然不能容忍。此外,这里分明也有保护朝堂艺术、救护昆弋两腔的意思。郑卫之声,足以乱雅乐。钦命的高雅艺术受到来自民间的通俗艺术的挑战,士大夫们当然不会坐视不管,甚至不惜动用王朝权力来干预。这也算是清代的“振兴昆弋”之举吧。
清代戏曲艺术也有主流非主流、官家和民间之分。民间艺术一旦威胁到官方钦定艺术的地位,王朝就会动用政权力量,保护一方,打压另一方的。民间力量的生长,在前朝就有一番苦难遭遇。
在这样的官方高压下,山陕梆子戏班陆续解体。一班艺人无奈进了京腔的班子,像魏长生这样的名声在外,引人注目,在京城不好待了,只好南下江浙另谋生路。
禁戏令颁布以后几年,朝野上下发现很难彻底执行。山陕梆子唱红京师有四十多年的历史。魏长生当红的六年,许多京腔戏班都受过影响。一些著名的戏班,演出时常就是“两下锅”,昆腔梆子同台,民间有“京秦不分”的说法。市井观众更是迷恋。为适应需要,一些戏班不顾禁令,明里暗里兼演梆子。或者移花接木,或者改头换面,很快就成了禁而不绝。禁令还在,已经不废而弛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