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服饰与文化的交响

在《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即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的服饰特征。与之相对应,右衽则前襟向右掩,是华夏民族的服饰特点。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所展出的一件战国铜人,身穿窄袖长袍,衣襟右衽,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服饰特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王菲)在《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即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的服饰特征。与之相对应,右衽则前襟向右掩,是华夏民族的服饰特点。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所展出的一件战国铜人,身穿窄袖长袍,衣襟右衽,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服饰特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作为服饰特征的“右衽”


       对于“右衽”这种服饰特征,孔颖达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古人经常在怀中放置物品,“右衽”方便将手伸入怀中拿取放置之物。而少数民族“左衽”,而非“右衽”,有人猜测,大概与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要经常性地使用右手持兵器以及劳动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所谓“左衽”与“右衽”,最初大抵只是生活习惯使然。


战国铜人-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铜人
       作为文化符号的“右衽”

       随着历史的发展,“右衽”除了作为服饰特征而存在,还逐渐演变为一种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孔子曾留下这样的句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陆游——素来被目为爱国诗人——在《哀北》诗中说:“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诗人不愿直言国土沦丧,婉转地出以“左衽”二字。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衽”与“右衽”已经不只代表穿衣方式的不同、不只与方便与否相关,甚至成为某种文化归属、民族认同、国家兴灭的象征。

       觽:精致到毫末的释结工具

       在此次“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还有一件特殊的展品,玉质,形制小巧,刻有纹样,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件精美的玉器,竟是日常用具。

鸟纹白玉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鸟纹白玉觽

       在我国,早期的服装不使用纽扣,而是用衣带系结。觽(音西),一端粗阔,一端尖细,呈弯角形,是一种实用的日常用具,用以释结,《说文解字》中曾记载道:“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在我国,古人讲究生活品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已可窥全豹之一斑。小小释结之物,也能制作得如此美观、风雅,实在是精致到了秋毫之末。

       汉代以后,觽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而演变成配饰的一种,因其甫出现时有释结的作用,而成为人们祈盼诸事顺遂、烦乱迎刃而解的象征,正如《说苑•修文篇》中所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觿。”
责任编辑:王菲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