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第:实地调查高山族的第一人
陈第公园内的陈第像
陈第时代的台湾附近海域地图(意大利人利玛窦所绘)
位于厦门南普陀寺后山西侧的“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
“古代地理学家行迹”系列之四
文、图:卜松竹
晚明是“旅游中国”的黄金时代。在群星璀璨的旅行家、探险家队伍中,有一位较少被人提及,但游踪之深广壮美不在徐霞客、王士性之下的人物—福建连江人陈第。与徐、王相似,他在行游途中对各地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进行了深入的记载,但别具特色的是,他是57岁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出游,而且是海洋旅游的先驱,是目前所知第一个用文字记录台湾高山族的人。同时,他提出的“游隐”观念,是对中国古代文人隐逸观的升华,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称最前沿的旅游观念。
儒将投笔从戎
屡立战功受器重
陈第是福建连江人。连江是福建最早的5个县份之一,建县于晋太康三年(282)。从地理形势上看,连江位于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入海口,北控闽浙通道,颇得形胜。自古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又是海洋文化发展的黄金区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明嘉靖二十年(1541),陈第就出生在这里。
在连江城中心的八一六中路上,可以找到一座“陈第公园”。公园旁边就是连江县博物馆。进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高达7.6米,手握书卷,腰佩利剑的陈第石像。陈第以音韵学和藏书闻名天下,是个地道的文人。但青年时代的他在涉猎经史之余,学击剑,喜谈兵,“人咸以狂生目之”。他真正精彩的人生也正是以这一手持书,一手握剑的形态展开。
通过福建省图书馆馆员张美莺的梳理,我们可以一睹陈第这位“儒将”丰富的军事履历: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追歼倭寇至连江,据说陈第献平倭策,终歼倭寇。此后他跟随戚家军转战南北,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颇受戚继光、俞大猷赏识和器重。万历元年(1573),陈第为都督俞大猷幕僚,俞教以古今兵法,南北战守方略,尽得其旨要,劝以武功自见,曰:“子当为名将,非书生也。”1575年,陈第由俞大猷推荐,以诸生授京营教官。1580年,由戚继光推荐,陈第升任蓟镇三屯车兵前营游击将军,驻喜峰口,多次击退鞑靼入侵。1583年,戚继光南迁东粤,巡抚吴兑的表弟周楷欲在军中高价出售布匹,盘剥士卒,遭到陈第严拒而得罪吴兑,被谗罢归。边疆十载,陈第“调和文武,敦睦兵民,筑城创桥,兴学讲武,使边民乐业,行旅不惊”。
参与第一次收复台湾
写成最重要作品《东番记》
陈第军事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参与收复台湾岛。这是中国第一次收复台湾,比郑成功早了整整60年。在这次战役中,他还写出了自己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作品《东番记》。
东番(即台湾)剿倭,发生在名将沈有容任浯屿寨把总期间。1602年九月初七,一支在东南沿海袭扰多时的倭寇船队从浙境洋面窜回福建永春县辖境,攻城焚船,抢掠草屿耕种之民。沈有容得讯后即整船于崇武,待命出击。倭寇风闻,不敢久留,即出澎湖,窜至东番。福建巡抚朱运昌于是密札沈有容,令其率部相机进剿盘踞在东番的倭寇。沈有容接获密札后,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腊月十一日,沈有容率舟师21艘起锚扬帆,向东番进发。陈第“适有观海之兴”,同舟前往。
十二日,舟师驶近澎湖时,海上突然大风骤发,巨浪滔天,船舰颠簸在银山雪峰之中,几至倾覆。在此极为危急之际,为了稳定军心,陈第慷慨高歌:“水亦陆兮,舟亦屋兮。与其死而弃之,何择于山之足、海之腹兮?”由于天色已晚,舟师冒险进入澎湖丁屿门避风。三天后,陆续集中至此的船只也只有14艘,其他的都漂散无踪。经过一昼夜航行,兵力抵达东番。经过激战,歼灭了这股倭寇,烧毁敌船6艘,救回被倭寇掳去的漳、泉渔民男妇370余人。
研究者指出,作为沈有容的挚友,对于这次剿倭的军事行动陈第从策划、准备, 到渡海作战,陈第可以说是全程参与的。“适有观海之兴”不过是为了保密的借口而已。继《东番记》之后, 陈第紧接着又作了《舟师客问》一文, 以“答客问”的形式, 就社会上部分人士对这次东番剿倭行动不太清楚和不太理解之处, 逐一作了详细的解答。这可称是军事行动之后的舆论攻势了。
倭寇既平,沈有容率舟师收泊大员港(即安平港)。当地平埔族酋长率领族人来犒劳明军。陈第趁军队在东番的短暂休整期间,在当地踏勘地形,探询、采访平埔族的民情风俗,生活习惯。第二年春,陈第在泉州将自己在东番的所闻所见记了下来,这就是被后人誉为有很高民族学、历史学和地理学价值的台湾早期文献—《东番记》。《东番记》中所指的大员,在当地平埔族人中称为“台窝湾”。后以族名作为地名,即陈第所记“大员”,最后谐音写为“台湾”,这是台湾名称由来的最早根据。
同时,陈第还是第一个接触高山族的学者。尽管早在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和《隋书》中,就有关于高山族先民的记述,但都不是作者本人所亲身经历接触所得,因此《东番记》就是目前发现的有关台湾高山族最早的一篇实地调查报告。
年近花甲壮游天下
到过西樵山七星岩
连江县县城龙西铺化龙桥边,原有一座修筑于明代的建筑,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架构,瓦面翘角,五扇四间,二进通向。大厅门坊额题“倦游庐”,前有天井,后有花园,这就是世善堂藏书楼,是陈第的读书和著述场所。楼内曾藏书万卷,但明代以来迭经修葺改建,上世纪80年代末旧城改造时,被拆建为商住房。
陈第的著作很多,涉及经史杂论、音韵学、军事、游记等多个方面,可谓通才。在这些著作当中,《寄心集》、《两粤游草》、《五岳游草》等几部是他一生行游的记录和总结,也是中国旅游和人文地理领域重要的历史资料。
根据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宋立中的统计,陈第一生大约游历过今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以及台湾等十六个省区,“其游踪之广,路途之远,在晚明旅游家中屈指可数”。
宋立中称陈第是“老游五岳”。他刚弃官回家时,老母仍在堂,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城西寺庙中读书十年。直到1597年冬,他才决意出游。
第一次远游的目标是两广,游伴是被贬到福建任盐运知事的东莞人林培之,“万历二十六年(1598),培之告归养母,邀陈第入粤游罗浮山,于是二人一路游历了福清石竹山、莆田九鲤湖、泉州清源山,同年6月经漳州至潮州、惠州而入罗浮,居四月有余,到东莞访林培之并同游西樵,又至端州游七星岩。1599年入广西桂林,1600年寓于康州沈士庄刺史署中,来往于两广之间。1601年回到福建。”
从1604年出游南京始,1610年为陈第旅游的第二阶段。陈第以南京为中心,往返江西、安徽、湖广、吴越之地,游览了金陵、齐云山、黄山、滕王阁、庐山、武当山、黄鹤楼、九华山、天台山、雁荡山等名胜。在这期间,他下定了游遍五岳的决心。
陈第的时代,交通是最大的问题,没有高速路也没有飞机场。而且他没有借助官方的邮驿体系,这无疑增加了许多困难。如果非要做一个类比的话,当时遍游五岳的难度也许大致可比今天富豪和顶级探险家们热衷的“7+2”,即登顶七大洲的最高峰,并且抵达南北极点。
陈第在71岁时不顾家人的阻挠,开始他五岳行游的计划,到76岁完成归乡。他在家中写出了《五岳游草》这部书,第二年,他就去世了。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在陈第的传记中写道:“晚年云水翔游,脱缰于风尘之外,察其意,似欲立身于无何有之乡,以第一等人自期,试问当世诸君子有超而上者谁耶?”卓然不群的风神的确令人心向往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