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公车腐败 历代都发布《舆服志》以限制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公车都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官员最早的代步工具是牛车,后为马车,再后来是轿子,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上台,改坐汽车,汽车两旁的踏板上,站两名挎盒子炮的保镖,招摇过市,威风不已。

 

  为了限制公车腐败行为,历代王朝都会通过发布《舆服志》来限制官员公务车。西汉景帝中元六年颁布了中国历史最早、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一、不同官员驾车马匹数量有差。二、车厢两旁遮蔽尘土的屏障,官俸六百石至千石,左边漆红色,两千石以上两边都漆成红色。三、平民用青布车盖,官两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覆盖。所谓“冠盖云集”, 类似现今官员开会豪车云集的感觉。

 

  尽管各王朝有明确规定、但历史上各种公车腐败却时常上演。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懿公,让宠鹤乘坐高级官员的轩车。当北狄攻卫时,国人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卫懿公无奈,亲自带着亲信迎敌,结果兵败被杀。明朝都御史鄢懋卿,残忍地使用十二位女子抬轿。

 

  明万历的首辅张居正,返乡奔丧,所乘轿子三十二个轿夫抬,轿内客卧套间、一厨一卫,两名小僮在内侍候,估计应该比现在十七座的考斯特都大。

 

  古代官车完全由官员本人支配。清朝都城区域广大,大臣乘轿上下班,一班轿夫抬轿时,替换班乘大板车随后。养一乘轿子的年度开销需要数千两银子。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