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如何教育“官二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语:家训图】

 

  如何教育“官二代”,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

 

  力戒儿孙勿奢靡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

 

  唐朝的宰相卢承庆,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坟墓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

 

  必须读书知明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曰:“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他曾写信给9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遵纪守法做善事

 

  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老家的儿辈,对他们作出要求: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衣着上,“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他还时常提醒他们“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显然这是要家人遵纪守法。

 

  沈鲤还要求儿辈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也要经常接济。他在家书中教育儿辈:“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唯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