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包子原来叫馒头 影响堪比“麦当劳”
史料载,在武大郎和潘金莲生活的宋朝,馒头一直都是有馅的,相当于今天的包子。我们可不敢小瞧了唐宋元明清的包子,它就是古代的麦当劳啊,曾作为代表,为中华文化名扬海外做出了先锋贡献。
武大郎卖的馒头
坊间有说法:想看唐代的中国,去日本;想看宋代的中国,去韩国。对此,我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小小的例证:史料载,在武大郎和潘金莲生活的宋朝,馒头一直都是有馅的,相当于今天的包子。而在保留了很多汉语古音的韩国语中,恰恰称包子为“满嘟”,写成汉字词,就是馒头。
这样想来,我们可不敢小瞧了唐宋元明清的包子,它就是古代的麦当劳啊,曾作为代表,为中华文化名扬海外做出了先锋贡献。只是,如今的韩式包子里头往往放辣椒,会让一些不加提防的异邦人流出意外的眼泪;或者放起司,结果好端端的东亚食品,生生变成了比萨味。
在包子界,名头最响的依然是“狗不理”。去天津时,友人请客,在本店吃过,说实话,味道没留下什么强烈印象,店堂内的拥挤嘈杂倒是久久不忘,而且,语音南腔北调,看来多是像我一样慕名尝鲜的外地客。北京人不逛故宫,肯塔基人不吃肯德基,看来天下的道理大多触类旁通。
但我知道,“狗不理”在韩国开有分部,是一位朴姓女士买下了商标使用权。此女老板雄心很大,在首尔最昂贵的会展中心开了一家旗舰店,誓言要让全韩国人民都热爱“狗不理”。我曾经以采访的名义去免费试吃过一次,感觉她的梦想很难实现。一小屉包子,五六千韩币,折人民币四十多元,根本吃不饱。因此,中华包子二次登陆韩半岛,看起来胜算不大。
上海街头的生煎包,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精美的。应该是1996年前后,多次与同事一起去上海组稿。有人请客,我们可以吃大餐;没人请客,就只好躲在旅馆里泡方便面。要改善生活,才会去街头买足量的生煎包,再配两瓶啤酒,吃得一脑门汗。
东北人以米食为主,面食一般是配角。其中,只有饺子,唯一可以独立充任主食。如果是吃包子,不管馅里有肉没肉,至少要配白粥。只吃包子,不见一点米粒,东北人没等下桌就会感觉又饿了。
深圳这边蒸包子,习惯在下头垫白纸。一口咬下去,纸在口腔里破碎,与面与菜与肉混成一团,是一种温柔的硌牙,却有着强烈的异物感。就想,当年北京那个纸馅包子的假新闻,说什么也不可能出现在深圳吧。
于是不免经常回想,在北京时,自己吃没吃过庆丰包子?看肯定是看到过的,那时万万想不到,小小的包子铺,居然是国有控股企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