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南京人过冬均穿大棉袄 裤腰宽松肥大
《南京百年城市史》丛书。张可 摄
昨天上午,《南京百年城市史》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南京市档案局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合作,利用馆藏档案,由张宪文教授等担任学术指导编写而成。该书共13卷,总计约400万字,全面呈现1912至2012年,百年间南京城的发展变迁与南京人的生活风貌。
校园:
民国南京小学“下午三点后,绝对不得授课”
《南》这套丛书一方面介绍了城市的大发展,一方面关注南京人的生活变化。
在卫生体育卷中,就详实介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很多中小学出现了擅自增加课时,妨碍学生体育活动的现象。因此,当时的“教育部”下了一道硬性规定:“下午三时后,作为体育活动时间学生须一律强迫参加,绝不得授课。每生每日至少应有二小时以上之运动。”档案还记录,当时的金陵大学附中曾规定:“下午四点之后,如不落雨,学生一律到操场进行体育活动。”
此外在民国时期,南京各校内的体育设施均要求对外开放。当时的市教育局,专门在夫子庙小学以及兴中门小学内,设置了两处简易体育场,明确表示“增进民众运动之兴趣,以学校体育扩充至民众体育”,并要求“于课余之暇,予民众锻炼身体之机会。”
饮食:
南京盐水鸭可上溯至南朝
这100年间,南京人的餐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丛书的“文化卷”,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人钟情小吃的习俗发展很快。到了抗战爆发前夕,早点店就达到了426家,尤其以夫子庙地区分布最为集中。除了南京本地的,还有北京、天津、湖南、扬州、苏州、东北以及西洋等外来风味儿。但到了日军占领南京时期,整个小吃市场一片萧条。根据1943年的一份记录,当时南京的街头巷尾就基本只剩下烤山芋。光复之后,南京的小吃企业一下就反弹到5000多家。
南京钟情的盐水鸭,可以上溯至南朝,该书还对南京多家老字号餐饮如绿柳居、马祥兴等鸭肴做了详尽描述。
衣着:
民国时南京人过冬,男女都穿大棉袄
对比国内同类型城市,南京很难称得上“时尚之都”。由于喜怒无常的气候,南京人打扮自己,往往考虑的是生产、生活之便,以及气候温度之宜。丛书“文化卷”就记录了民国时期南京人的服饰:男子一般上穿对襟短装、下穿长裤。逢年过节或走访亲友时,也只不过才换上“蓝布大襟长衫”。而南京女人上穿大襟短衫,下穿褶裙。到了冬天,无论男女都要穿黑色或蓝色棉布内充棉花制成的棉袄、棉裤。而且“裤腰特别宽松肥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