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恢复。隋炀帝即位后,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时期的章服制度,为唐代服饰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家的统一,隋唐朝廷都参照前朝旧制,改革舆服制度,规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杂色。唐代以柘黄色为最高贵,红紫、蓝绿、黑褐等而下之,白色则没有地位。
冕服上的十二章纹图样是从周朝开始确立的,以后历代都承袭了这一制度。南北朝时曾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时,他取“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意,将日、月两章分列在两肩,星辰列在背后,又将日、月、星辰三章放回到冕服上,恢复了之前的十二章纹样。从这以后,这种官服样式就成了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与冕服相配的,就是冕冠。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冕冠前后都有象征尊卑的冕旒,其数量越多,表示地位越高,反之亦然。冕旒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串、亲王九旒九串、侯八旒八串、伯七旒七串、三品七旒三串、四品六旒三串、五品五旒三串、六品以下无珠串。
通天冠也是根据珠子的多少表示地位的高下的,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他戴的皮弁也是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古时用玉琪,隋炀帝改用珠),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
文武百官的朝服为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鞋。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
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服、朱服。贵妇着大袖衣,外披帔或小袖衣,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大业(605—617年)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冥罗,把面部罩住。
男子官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幞头(幞头,又称幞,软巾,以巾裹头,成为代替冠帽的约束长发的头巾。幞头有四带,二带系头上,曲折附顶,所以也称“四脚”、“折上巾”);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衣长在膝下踝上,齐膝处设一道界线,称为横襕【襕,本指衣裳相连的衫、袍。“阑”通“襕”,横襕即横阑,在襕袍襕衫的中界加一界隔(阑)】,略存深衣旧迹;腰系红鞓带(鞓,皮带。唐代官员鞓带尚红,带上缀有较前代简约的装饰品玉方、金花等。后人曾为花色似红鞓犀带的青州牡丹命名“红鞓”),足登乌皮六合靴。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几乎相同,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
无官的地主阶级隐士、野老,则喜穿高领宽缘的直裰(家居常服。一般为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大袍。又作“直裰”。僧衣道服也有“直裰”袍衫),表示承袭儒者宽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开衩到腰际的齐膝短衫和袴,不许用鲜明色彩。差役仆夫多戴尖椎帽,穿麻练鞋,做事行路还须把衣角撩起扎在腰间。脚上只限穿编结的线鞋或草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