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南窑遗址证明瓷器在中国从晚唐开始普及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景德镇南窑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景德镇南窑不仅填补了景德镇瓷器烧造窑炉形制最早形态的空白,更为研究唐代手工制瓷业和青釉瓷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物证。

      作为此间举办的第十一届景德镇瓷博会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景德镇南窑学术研讨会吸引了50余名全国考古、文博专家与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认为,现有的南窑遗址成果有两大意义。一是揭开了晚唐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神秘面纱,如3万平方米的窑山发现的12条扇形分布的龙窑,是迄今发现的窑炉分布最密集、布局最规律、瓷业生产组织最严密的唐代窑场。“假设6条龙窑在同时烧,窑场的人员规模可能达到上千人。而唐代的制瓷业生产在考古发现和史料文献中几乎未有过记载。”

      二是证明了瓷器在中国的普及是从晚唐开始:已发掘的单条龙窑一周就可生产几万件瓷器,这需要庞大的内销来消化产品。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说,他们在上海青龙镇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可能是景德镇南窑生产的瓷拍鼓,而青龙镇遗址被初步判断为唐代的商贸遗址,这说明晚唐时期的南窑有可能已经开始生产外销瓷。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镇古陶瓷检测研究中心带来了最新科研成果。出土青瓷的比对数据显示,南窑至少和越窑、长沙窑、洪洲窑、鲁山窑存在一定关联性。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认为:“唐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带来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南窑的窑业生产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正是体现了一种包容性、开创性兼具的社会文化。”

      此前,景德镇唐代南窑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研究表明,南窑烧造始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但在南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出土标本和烧造技艺特色等诸多方面,仍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