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
2014-09-14 16:41:48 来源:人民网 已浏览次
汉代史学大家班固在其《汉书·晁错传》中记载:“……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晁错为赫赫有名的汉代名臣,因“皆是胜算”,成为太子智囊。太子依凭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在晁错等几位股肱大臣的辅佐下,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为汉代真正四海一家、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囊”一词,在汉代“登台亮相”。究其功能而言,它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春秋战国时的游士、门客,同智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各国君主,都以养士、用士为重。
汉高祖,马上得天下。随汉高祖纵横驰骋的多为军功之臣。军功阶层特有的出生入死及对武力的崇奉,使汉高祖尝言:“以马上打天下,安能以诗书治天下?”流风所及,军功阶层,在汉初,别具一格,尾大不掉,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挑战。到了文、景两帝,强本节用,与民休息,府库充实。文帝时的贾谊,景帝时的晁错,都为当时大政方针的谋划者。只是,掣肘于各方力量——主要是孟子所说的“巨室”,这两位优秀政治家,最终,一位郁郁而终,一位成为平息各方矛盾的替罪羔羊。
汉武帝登基,欲建千古之业,求贤若渴。《汉书》中说:“汉之得人,于斯为盛。”儒雅之董仲舒、公孙弘,出使之张骞、苏武,运筹之桑弘羊,军事之卫青、霍去病……均守土有责,可圈可点。
汉代,承秦而来,当时的政治还遗留几分春秋战国遗风。地方诸侯国的力量不容小视。这些扎根地方的政治实体,客观上也促进对人才的争夺吸纳。淮南王刘安门客众多,他倾门客之力,编撰当时的百科全书——《淮南鸿烈》。与汉景帝同母的梁王,门下也有韩安国等一代大儒。
智囊之风为何在汉代如此高涨呢?这是因为,文、景、武三朝国力大为提升,生齿日繁,事务日多,疆域渐广,整个国家正处于上升通道,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政治,为管理众人之事。当政者耳聪目明,天资突出,仍有力所不逮之处,需要智囊为其谋划,助一臂之力。
再则,汉代有造纸术,却无雕版印刷,文字传写有诸多不便,知识传授多为口耳相传,师徒讲授。所谓“家有千金,不如留子一经”,这样的财富观,在今天看来,几近天方夜谭,但在当时,却是一部分人希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真实写照。一本经书的抄写,经年累月,耗时费日,堪称无价之宝。这些长辈在给子女遗留财富的时候,宁可留一本不可多得、记载先民智慧的经书,希望子女借此汲取力量。知识流通的缓慢和获取知识的昂贵,使知识带有相当的门槛。智囊,从大批的知识人中脱颖而出,他们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相当于微型图书馆和社会阅历馆。谁拥有智囊,自然也就对知识、阅历、胆魄、格局“近水楼台先得月”。
智囊的出现,是社会生活精密复杂的必然产物。天下之大,面对纷纭万象,个人是有局限的——或局促一隅,或囿于成见,或望洋兴叹,或治丝益棼,或力不从心,或身不由己,或一叶障目,或缘木求鱼……对此,我们无法苛求。所以,智囊的出现,正好弥补这些缺憾。汉代智囊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活力。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