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贡院走出的三位清代禁烟名臣

      南京科举博物馆今天正式对外开放。几百年来,从这里(江南贡院),曾经走出过很多历史名人,其中就包括林则徐、邓廷桢、黄爵滋三位清代禁烟名臣。

      这三位名臣在抵抗侵略者和反对投降派的斗争中竭尽全力,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们都是翰林出身,学养深厚,都与六朝古都南京以及江南贡院有着不解之缘。

      邓廷桢一考中举宏图大展

      江南乡试的考场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贡院,是清代江苏、安徽两省士子谋取功名之地。

      邓廷桢(1775-1846),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生于秦淮河畔万竹园绅宦世家,由于家境富裕,他从小就受到传统的儒家经史教育。

      可惜的是,邓廷桢虽治学努力,却屡踬于童试。他在城南瓦官寺读书时,曾在室中拟联以自警:“满盘打算,绝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仔细思量,仍有一条出路,文通即是运通。”

      17岁时,邓廷桢终于考上了生员(秀才),后入钟山书院攻读经学和文学,成了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得意门生,学问大长。

      嘉庆五年(1800),邓廷桢在江南贡院参加江南乡试。天道酬勤,他果然不负众望,以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的文章得到考官好评和赞赏,中第四名举人,名列五经魁(即前五名)之列。

      第二年,也就是嘉庆六年,邓廷桢赴京参加会试、殿试,又联捷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职,从此步入仕途,一路通达,后累官至安徽巡抚、两广总督等高位。此正应了他少年时的警联所言,“文通即是运通”。

      邓廷桢年少得志,仕途正好,宏图大展,江南乡试正是起点,六朝古都南京也是他发轫之前的福地。

      黄爵滋两度主持举贤荐能

      黄爵滋(1793-1853),江西宜黄人,官至光禄大夫刑部左侍郎,在其任上,三次担任乡试主考官,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选拔了不少知名人士。他三次主持乡试,有两次是在南京,一次是道光八年(1828)担任江南乡试副主考官,另一次是道光十九年(1839),担任江南乡试正主考官。

      江南乡试向来为全国瞩目,其正主考官往往是德高望重的翰苑老前辈,而副主考官则常常选仕途无量的俊逸才子。

      道光八年,道光帝钦点翰林院编修黄爵滋为江南乡试副主考官,黄爵滋当时年仅35岁,与时任刑部侍郎的正主考官钟昌共同主持戊子科江南乡试。

      在这三场九天七夜的考试期间,黄爵滋恪守职责,认真阅卷,通宵达旦,不辞辛劳,“公同校阅,择其文理清顺者,取中如额”。

      此次江南乡试解元(第一名举人)是淮安名士潘德舆。潘德舆幼年聪慧嗜学,忠孝闻名,诗文精深博奥,颇有励精图治的抱负,人称“海内奇才”。

      道光十九年六月,时任通政使司通政使的黄爵滋,在道光十七年刚刚担任过“圣人故里”山东乡试正主考官后,又再次奉旨担任己亥科江南乡试正主考官。临行前,道光帝在勤政殿召见他,并下达圣谕:“江南汝曾去过,大省人数众多,宜益加详慎”。

      黄爵滋本着“圣世作人之典,贵拔真才;名邦萃秀之区,尤深化泽”的宗旨,他于8月初抵达江宁(今南京),初六入闱。此次考试的题目为“实力奉行新颁鸦片章程策”,也可谓是结合时势的命题了。

      此次江南乡试,应考士子达1万3千余名,遵例取中117名,校阅既毕,于9月11日发榜揭晓。中举者可谓“百里挑一”。发榜后,黄爵滋择日启程北上,返程期间,时逢连旬阴雨,江南洪涝,受阻一时。黄爵滋细察灾情,体恤民情,及时具实奏报,颇得上下之心。

      为褒奖黄爵滋主持江南乡试,秉公选才,为国举贤荐能等政绩,在其返京途中,黄爵滋就被朝廷提拔为礼部右侍郎。

      林则徐三次监临革新除弊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先后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六年期间,三次担任江南乡试监临官,对科考的弊端进行了整顿,留下“三度亲临棘闱中,雷厉风行革弊政”的佳话。

      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这年恰逢壬辰科江南乡试之年,按常规,该科监临官应由安徽巡抚担任,但道光帝有心整顿,特指派新任江苏巡抚林则徐担任。

      林则徐从苏州赶到江宁(今南京),很快就向朝廷递上一道奏折,针对当时科场弊端,如考官为争先荐卷而不能认真批阅全部考卷;考生夹带作弊;以及点名入场纷乱拥挤等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办法。

      林则徐首先对考官阅卷章程做了严格的规定。“除二、三场批语不拘外,首场四篇必使逐一批出。凡泛而不切字样,如‘欠精警’、‘少出色’之类,概不许用”。

      其次,他严禁抄袭,要求对作弊者严厉查处。为了维持考场秩序,林则徐还运用兵法,对士子入场办法加以改革。监考期间,林则徐还加强闱内的后勤管理,得到应试士子的感谢和赞扬。这些确有实效的做法,后被沿例执行,并在全国得以推行。

      此后,道光十四年甲午科江南乡试,林则徐轮值监临。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江南乡试,仍由林则徐监临。经林则徐改革后,江南乡试得以顺利进行,“士子点名进场时,逐加搜检,并无夹带,场内随时巡查,亦无顶替代倩情弊,迨揭晓后,查访所中举人多系素有文名之士”。

      整顿江南乡试考场积弊,是林则徐经世致用的一项实践,其“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的行政作风,值得后人仿效。

      林则徐深爱着古都南京。道光十七年正月,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在去广州赴任后,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斜日西风万柳条,栖鸦流水旧魂消。即今仍踏长干路,官爱江南为六朝”。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