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儒刘沅家的家风:“孝”与“和”
2014-08-05 11:25:34 来源:成都晚报 已浏览次
推门便是墙上红底黑字的书法对联,转过厅堂,不足40平方米的书房里放满了古书典籍,正中央的书桌上几本泛黄的线装书整齐叠放,书桌玻璃下一眼就能看到曾祖父刘沅留下的《豫诚堂家训》……走进清代名儒刘沅曾孙刘伯榖居所,浓郁的书香气息,瞬间让人心静。
刘伯榖已是鹤发老人,举止有范,谈吐文雅。提起刘家的家训家风,刘伯榖总结性地说,“两个字可以概括,‘孝’与‘和’。”
孝:礼节周全 传承家学
“‘孝’是每个刘氏子孙必须铭记于心的。”刘伯榖说,孝是刘氏家风的核心之一。他的祖父刘梖文,父亲刘咸炘均为蜀中知名学者。受家族影响,刘伯榖自幼便在父亲创办的尚友书院(解放前成都最有名的书塾)学习四书五经。因为自幼对儒家经典感兴趣,且父母也希望他能继承家学,刘伯榖便一直在书塾中读书。
刘伯榖说,年幼时家中有条家规,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去父母房中问安,晚上临睡前再次去父母房中问候父母。每次外出前,必须去父母房中报备,归来时不能先回自己房中,而应先去父母房中告诉他们自己回来了。“如今问安的规矩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传统。”刘伯榖说,他有两个女儿,每个女儿每周抽四天轮换来看他,不来的时候就打电话问候。所以他们虽没有住一起,但每天都可以看到。
和:长幼有序 待人和气
如今刘氏子孙已不再像从前一样几百人住在一个大院,但始终保持联系,家族成员也经常团聚。逢年过节刘伯榖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饭,整个刘氏大家族每年也有一次大聚会,只要在成都的刘氏子孙都会出席。远在国外的刘氏子孙每次回成都,也都要来看看他这个刘氏大家长。历经数代,刘氏族人依然能凝聚在一起,和睦相处、尊卑有序,是因为自幼的传承。
在刘伯榖的记忆中,家中长辈的地位绝对不容质疑。比如说吃饭,座位必须严格按照尊卑顺序排列,长辈没有动筷子之前,晚辈不能吃。“对外我们则讲究以诚相待,不与不忠、不孝,不尊重传统礼仪之人结交。”刘伯榖解释道,待人和气不能只停留在说话和气,更要在礼节层面做到。“真诚在先,然后友善跟随,能够宽宏待人,团结周围人。”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