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到民国,《清明上河图》历经颠沛流离

      何以《清明上河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画”,充满扑朔迷离的谜题?她自问世以来,历经改朝换代,却神奇地躲过烽火人祸,辗转成为北京故宫至宝,甚至被称为“中国的蒙娜丽莎”。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野岛刚在其最新著作《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中,诉说了鲜为人知的名画流转故事。

 

      在本书序言中,曾经用“五度入宫、四度出宫”这句话来形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

 

      1127年北宋灭亡,《清明上河图》在开封很可能落入金人之手。这是首次“出宫”。金朝从北宋把人、物、钱等能带的都带到北方去,中国人称此为“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及其他财宝大概全都运到了金的首都燕京(现在的北京)。

 

      写下跋文的张著,也是官员,但并不是位阶很高的官员。在金朝,张著拥有了这幅描写北宋繁华的《清明上河图》,评价或许并不高。

 

      忽必烈灭金,建立元朝,金人从北宋夺取的文物也由元朝接收。不清楚是在哪个时间点,元朝在建国初期就把《清明上河图》收藏至宫内。此画第一次入宫是张择端呈给宋徽宗,这是第二次“入宫”。

 

      元代时,没机会看到人们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样子。这幅画收在宫廷的仓库里,过了一段谁也没看过的日子。

 

      在当时,元朝内务府的“装裱匠”看过这幅沉睡在仓库的《清明上河图》, 这位装裱匠曾经听闻对《清明上河图》的好评,思索着怎么把画夹带出宫,准备了一张假画置换真画,卖掉真迹赚钱。这是第二次“出宫”。

 

      之后,几位元朝人陆续成为这幅画的所有者,包括杭州的陈彦廉、蜀的杨准、静山的周氏。到了明代,画仍在民间流传。历经朱鹤坡、徐溥,在一五一五年左右被李东阳收藏。

 

      在李东阳之后,《清明上河图》转到兵部尚书陆完手上,后才转卖给江苏的顾鼎臣,他曾任礼部尚书,是位重量级的政治家。这个时期,明朝有位名叫严嵩的官员,通过道教的祭典取得热衷道教的嘉靖皇帝的信任,展开政治贿赂,握有了权势。他爱好收藏艺术品,也对《清明上河图》很有兴趣。虽然派出“搜索队”到处找,但是没有结果。

 

      这个时候,《清明上河图》在陆完手上。兵部尚书是国防部部长,职位不低,但却敌不过以皇帝为靠山的严嵩。陆完被罗织罪名,降职发配到福建,最后离奇 死亡。

 

      陆完的妻子王氏,知道丈夫深爱这幅《清明上河图》,将这幅画藏在枕头中,每晚睡在这枕上。

 

      王氏有位外甥知道她握有《清明上河图》,使计希望其能将画让渡给他。外甥一边讨她开心,一边拜托她“让我看一眼就好”。王氏行事谨慎,开出条件说“只能在室内看一下,不准带笔进来”。

 

      但是外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请求看画许多次,把画的内容都记下,完成了仿本。

 

      当时,都御史王忬知道严嵩正在找寻《清明上河图》,为了巴结他,花费白银五百两购入这幅仿本,但他以为是真迹,还献给了严嵩。但是严嵩的装裱匠看出这是假画,反而向王忬勒索,但王忬不相信,拒绝了装裱匠的索求。

 

      心中大悦的严嵩开席宴客,并向宾客展示“《清明上河图》”。但是装裱匠却在宾客面前爆料说这幅是赝品,泼水在图画上,洗掉伪装古色的药剂。他指着王忬说,他“把假画当真画送,自己却把真画藏起来”。

 

      王忬后来因为打仗战败而被处死,严嵩终于从顾鼎臣手上拿到真迹。严嵩失势以后,财产遭没收,造就了《清明上河图》的第三度“入宫”。

 

      收藏在宫内的《清明上河图》,流到一位叫做冯保的宦官手上。冯保怎么到手的经过不详。如果是皇帝的恩赐,冯保应该会在跋文上大肆炫耀,但是都没有提到。应该是偷窃自宫廷的内务府仓库,这在元朝也曾发生过。

 

      这是没有史料根据的一种民间传说、一段插曲:话说《清明上河图》进入明朝皇宫后,有个小官员要偷出来高价卖出。从仓库盗取出来时,正好有人经过,因此慌慌张张地塞进石头的缝隙中。这时候,不巧遇到倾盆大雨,小官员再把画取出时已经完全湿透,无法修复。后来被发现了,小官员被处以刑罚。

 

      在明朝入宫的《清明上河图》,又流向民间,这是第三度“出宫”。

 

      明末清初,《清明上河图》去向不明,不知《清明上河图》落入何人手中。

 

      时间来到清朝的最盛时期乾隆皇帝时代,在历史舞台上暂时销声匿迹的《清明上河图》,又传出消息。这次拥有画的人是浙江桐乡的科举进士陆费墀。陆费墀是翰林院内负责编纂《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他在《清明上河图》上钤印题跋,临终前致赠给友人毕沅。

 

      毕沅是当时著名的学者,钻研金石学,在有关古代青铜器石刻上的铭文和画像方面,留下许多相关研究业绩,也是清朝的高官。

 

      毕沅有个弟弟名叫毕泷,他是著名的古董收藏家。毕沅得到《清明上河图》以后,曾多次和毕泷一同鉴赏。因此在《清明上河图》上留有这两人的印章,毕沅的印章字体是红色的(阳印),毕泷的印章印出来是用红色为底,字体是空的(阴印)。

 

      毕家一家都是读书人,风光一时,却也和过去其他拥有画的人一样,因为某个事件被抄家,家产都被清廷没收。《清明上河图》在这个时候收进宫廷的仓库,这是第四度“入宫”。

 

      这时候皇帝是嘉庆皇帝,他非常喜爱《清明上河图》,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的延春阁,并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中。这是《清明上河图》首次登载在官方文件中,并被记录为张择端的真迹。

 

      历经颠沛流离的《清明上河图》,从此在清朝的太平盛世中,成为宫廷的收藏,安然度过一百年。然而这个幸运并不长久。1912年清廷倒台,《清明上河图》第四度“出宫”。

 

      溥仪偷偷把《清明上河图》运到东北

 

      1912年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避免增加情势的混乱,允许末代皇帝溥仪留在紫禁城宫内。旧宫廷的费用开销相当大,新政府采取限制预算的措施,如果不变卖清朝蓄积了二百七十年的文物,根本没办法维持生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