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销瓷:欧洲宫廷里的中国风景
[内容摘要]随着葡萄牙与中国建立起贸易关系后,瓷器和丝绸、香料一起,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推动了欧洲各国的瓷器收藏热,掀起了一场延续至19世纪中期的“中国风”。据统计: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间(1602—1695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主要包括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及广彩瓷器。
1670年,凡尔赛宫花园里,法王路易十四与情妇蒙特斯潘夫人正耳鬓厮磨,金屋藏娇大抵是东西方帝王的共同爱好,他决定建造一间宫殿送给情人。
什么样的宫殿才配得上我的宠姬?看着收藏的大量中国瓷器正缺一个好展厅,那就仿建一座中国瓷宫吧。这一年,用软陶制成的特里亚农瓷宫建成,白底蓝花的风韵宛如在凡尔赛宫内立起了一座巨大的青花瓷器。
此时,路易十四喜爱的中国瓷器正源源不断地运出中国的沿海港口,沿着越南的海岸线一路向南,先到巴达维亚(即雅加达)或者马六甲后被重新封装,运往欧洲的港口,每一次抵达,都是一场疯狂的抢购。
跨越半个地球的航程总是难以一帆风顺,就在20年后的某一天,在今天越南南部省份头顿(Vung Tau)附近的海上,一艘满载瓷器的荷兰籍帆船突然起火,随后带着满船的货物和无数欧洲人的等待沉入海底。
近300年后的1986年,一个越南渔民在一处暗礁边洒下渔网,当渔网慢慢收起,除了活蹦乱跳的热带鱼,还有白色的瓷器,上面绘着海一样蓝色的花纹……
六万件青花瓷浮出水面
这位幸运的渔民将瓷器卖给了头顿城里的商人,精明的商人很快便意识到瓷器的价值,向渔民许诺,将大量收购这样的青花瓷。于是,渔民返回标记点开始打捞,并再次成功地发现了一大批瓷器。大量瓷器流入市场,多年以后仍能在古董商店看见它们的身影。
这一批海捞瓷引起了越南政府的注意,并制止了民间打捞,经过调查发现打捞处有一艘沉船,将其命名为“头顿沉船”。1990年,越南国立海上营救组织联合一家瑞典的打捞公司,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打捞。
最后,近六万件瓷器被打捞出水,据打捞报告《Porcelain from the Vung Tau wreck》记载,这艘货船沉没于17世纪90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康熙时期,其中近70%是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它们应该正被运往巴达维亚,在那里重新分装后,运到荷兰的港口销售。
其中一部分瓷器被拿到国际市场拍卖,有一些几经辗转后与同时代的外销青花瓷一起被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2008年,这些瓷器共105件曾在官博短暂露面,随后开始在各地巡展,做客9座城市的10家博物馆,每一次都引得一场观赏热潮。
如今,阔别多年之后,这批青花瓷回到官窑博物馆,重新回到我们的面前,用蓝白色的腔调,讲述沉睡海底三百年的越洋旅程。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大火中断了行程,这批瓷器将沿着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的新航路一直向西,横跨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向北到达欧洲。
在这条航路通达之前,流入欧洲的中国瓷器非常少。随着葡萄牙与中国建立起贸易关系后,瓷器和丝绸、香料一起,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推动了欧洲各国的瓷器收藏热,掀起了一场延续至19世纪中期的“中国风”。据统计: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间(1602—1695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主要包括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及广彩瓷器。
葡萄牙伊莎贝拉女王时代16世纪初,王室财产清单中,只有“瓷器是所有珍宝中最令人垂涎的”。葡萄牙人非常喜爱瓷器光洁的样子,联想到南欧海底一种叫作“小猪”的动物的皮,便将令人垂涎的瓷器称作“海底小猪”。
王公贵族都是狂热粉丝
欧洲贵族对“海底小猪”的追捧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正如一首法国诗歌吟诵: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
建一座瓷宫的路易十四并不是最狂热的人,同时期的德意志萨克森选帝候奥古斯都二世曾写信给首相说:“我陷入了对荷兰橘子树和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中,正毫无节制、不谙世事地进行购买和收藏。” 遗存至今的一份收藏清单向我们表明,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顶峰时期,拥有的东方瓷器多达24100件,中国瓷器达到了17000件,他还专门修建了中国宫和日本宫用来摆放这些瓷器。
奥古斯都二世出任波兰国王后,就特地从华沙马苏伦地区购买了数百件中国五彩瓷器,用来装饰富丽堂呈的茨温格尔宫。为了买到普鲁士国王威廉汉姆一世手上的127件青花瓷,奥古斯都二世不惜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作为交换。
这支用来换瓷器的骑兵,后来被编入普鲁士陆军,获得了“瓷器兵团”的绰号。而这些青花瓷因此被称作“龙骑兵瓶组”,它们器型硕大,布满青花纹饰,至今还摆放在茨温格尔宫,昭示着奢华的气派。
除了路易十四和奥古斯都二世,将重金购买的瓷器摆出来观赏—还能炫富—是当时贵族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大大小小的瓷厅在欧洲的各个宫殿里出现。普鲁士皇宫夏罗腾城堡拥有“中国瓷器厅”,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上行下效,以瓷器装饰的风气在全社会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莎在皇宫中建了中国瓷器厅,与路易十四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白底描蓝风格来装饰墙壁,纹饰由花果组成的彩带浮雕隔开。在各种瓷器中,摆得最多的瓷器更是青花瓷,蓝色为瓷器上常见的湖山与花鸟增添了奇特的宁静与庄重感,彰显了醉人的中国风情,脱胎于此的蓝白风情成为了当时最时髦的室内设计。
头顿沉船里打捞出的瓷器除了少量白瓷,大部分都是青花瓷器,这正从货源上体现了当时欧洲贵族们对白底蓝花瓷器的疯狂热爱,至于画了什么,也许他们并不在乎。
比如展品中有一件“青花白蛇传人物故事折沿盆”,盆底画了一则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人物故事:许仙手持折扇,玉树临风,法海和尚手握拂尘挡在许仙和白娘子之间,而白娘子背着宝剑,长袖随风,欲语还休。想必当时的欧洲人是很难理解画中含义,无法揣摩其中的缠绵情节,但光是画中的人物场景就足以让他们浮想联翩了。
展览名称:芙蓉出水—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精品展
展览地点:南宋官窑博物馆(南复路60号,玉皇山南麓八卦田东侧)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6月10日
瓷器上的西洋风景
流连在展厅中,你还会看到纯净的山水风景,牧牛的童子在牛背上玩耍,清朝的蝴蝶还留恋着300年前的牡丹花。咦?那口顶着盖子的大罐子有奇怪的西洋宫苑乱入了。
这只大盖罐称作高奘罐,是明代以来就开始制作的一种外销瓷。这只罐整体造型修长,盖形高拱圆润。一半罐身自上而下装饰着灿烂盛开的花卉盆景,另一半罐身则在六边形的框子里描绘了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和高耸入云的城堡。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加强,欧洲人在购买瓷器时,很快就开始对蓝色的画“挑三拣四”了,他们不满足于中国风景,希望定制点独特的瓷器,既能彰显品位,也是财力的象征。
1602年,在马六甲的海面上,一群荷兰船只正在围攻一艘葡萄牙商船,前者很快就俘虏了商船,抢走战利品。当中就有明朝的青花瓷,不过画面已经按葡萄牙商人的审美需求改了不少,迎合了欧洲人的喜好。因为这艘船称克拉克,这种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这种风格瓷器从此在欧洲风行了好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小明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