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室冠礼述评

  万历年间,神宗因与皇太子及其生母关系不睦,太子的冠礼仪式一拖再拖,虽然在二十九年(1601)勉强行之,但在举行时,又对举行的地点稍加变动。据时任礼部尚书冯琦言:“会典:皇太子冠礼,皆冠席、醴席于文华殿内。今文华殿既为临御遣官之地,则带冠、醴席似不敢设于殿内,不得不移于殿之东序,在皇太子一向讲读之所。亲王冠礼,旧在皇极门之东庑,若皇太子于文华殿东序行礼,则四王之礼不得不移于文华殿之西序”。(17)

 

  明代十六帝,由于皇权更迭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给自己的太子举行加冠礼。实际上,太祖的太子朱标在父亲登基后年龄已长,建文和永乐因称帝的时间问题,也没有给自己的儿子行冠礼。不过,朱棣出于对皇太孙瞻基的喜爱,在永乐十一年(1413)九月“命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冠于华盖殿”,其仪式与皇太子冠仪相同(18),”冕服如皇太子,玉圭如亲王”[3]233。给皇太孙行冠礼,这在明朝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

 

  英宗和景帝受“土木之变”和“南宫复辟”的影响,皇太子亦有更迭。英宗的太子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成化皇帝)和景帝的太子冠礼也都受到影响。英宗长子见深,在土木之变发生时,为稳定人心,被立为太子,但至景泰三年(1452)景帝立其子见济为皇太子,见深降封为沂王(19)。景泰四年,景帝在让礼部择新春吉日给自己的太子见济筹备冠礼时,也适时给当时的沂王和英宗次子见清(荣王)行冠礼之仪,以把更换太子的事实再加落实。沂王的冠礼规格很高,“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于谦持节掌冠,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何文渊,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仪铭赞冠,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左春坊大学士商辂宣敕戒”(20),幸的是,见济太子于景泰四年十一月辛未去世,太子位出现了空缺。

 

  宪宗的皇太子祐樘(即孝宗)的冠礼行于成化十四年(1478)三月甲子(21),孝宗的皇太子厚照(即武宗)的冠礼行于弘治九年(1496)三月乙亥举行(22)。在德无后,世宗以藩王世子继立。世宗的皇太子载垕(即穆宗)冠礼在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乙亥(23)。神宗的太子常洛(光宗)冠礼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乙未(24)。上述太子们的冠礼大都因在任皇帝的好喜,礼制多有变更。

 

  (三)皇子和亲王冠礼

 

  皇子,指在任皇上的儿子;亲王是受封为藩王的当朝皇子或前朝藩王之后,他们都是宗室之后。明代自太祖始实行分封同姓藩王制度,除太子外,皇子到一定年龄都要被封为藩王,皇子受封到封国之后,藩王长子称世子,有承袭藩王封号的权力,藩王的其他儿孙被相应封为郡国、辅国将军和镇国将军等等。明代的藩王宗亲增长迅速,数量惊人(25),因冠礼乃祖制,故行冠礼之风颇行,不过,见诸史籍的大多是皇子中的亲王或郡王等人的冠礼。

 

  《明史·礼志八》不载皇子和亲王冠礼,正德和万历本《明会典》以及《大明集礼》(嘉靖九年刻)载亲王冠礼而不载皇子冠礼。在《明实录》中,我们却发现不少直接以“皇子冠礼”相称的记载。如成化二十三年(1487)五月,“礼部上五皇子冠日及冠仪,一择六月初六日行礼”,即命以“皇子冠礼”之名(26)。

 

  洪武元年,先定亲王冠礼的原则,即“如皇太子例”,洪武二十六年(1393)最终确定亲王冠礼的具体仪式(27)。成化二十三年,又对亲王冠礼仪式做了修改。到嘉靖二十八年,世宗的裕王、景王行冠礼时,以及万历五年潞王行冠礼时,其仪式俱用成化二十三年仪式,稍有不同的是“宾自致祝,不用祝官,百官称贺俱吉服”(28)。

 

  皇子年十二或十五举行冠礼。据《大明集礼》,亲王冠礼的程式和内容包括:筮日(“前期太常司太史监择日”)、告庙(“遣官告庙,行一献礼”)、冠服(“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加数(“同唐宋,用三加礼”)、宾赞(“前期选礼部太常司官有德望者奏闻为宾赞行事”)、用乐(“天子自为主必当用乐,同皇太子冠用乐”)、醴醮(“三加冠,宾三进爵于冠席前,北向祝,仿唐宋制”)、祝辞(祝辞同唐亲王加冠)、醴辞(与唐宋时相同)、字辞(“行礼临时奏闻取旨,陈设执事并同皇太子加元服仪”)、会宾赞、朝谒(“冠礼毕,内给事引入于御座前。礼毕,内给事引入内朝见皇后,如宫中仪”)、谒东宫(“冠礼,成人之道也,责成人之礼也,将责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弟,为人少者之行也”)、谒庙(“冠毕,择日谒庙。群臣称贺,会群臣,其礼同皇太子加元服。王府官贺,会王府官,其礼同正旦贺锡宴”)等。

 

  皇子或亲王的冠礼由于需要皇帝的批准,其仪式自然也受制皇上的好恶影响。

 

  二、明代皇室冠礼特质

 

  自先秦时定冠礼之制,迄至明代,虽历经数千年,冠礼的基本程式和要旨大体未变,这也反映了中华传统礼制极强的继承性。然而,毕竟时势变迁,明代的冠礼不乏自己的时代特点,尤其是皇室冠礼在实际举行时,多有变通之处,并非对前代的简单重复。在此,我们尝试对明代皇室冠礼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勾勒出其主要特征。

 

  (一)明朝皇室冠礼与先秦王室冠礼的差别

 

  进入等级社会之后,贵族与平民的冠礼差别越来越明显。早期王室的冠礼仪式,史料语焉不详。据《大戴礼记·公符第七十九·公冠》:“公冠,自为主,迎宾,揖,升自昨,立于席。既醴,降自昨。其余自为主者,其降也自西阶,以异;其余皆与公同也。公玄端与皮弁皆辑,朝服素鞭。公冠,四加玄冕。飨之(案:谓飨宾)以三献之礼,无介,无乐,皆玄端。其酬币朱锦綵四马,其庆也同。天子儗焉。太子与庶子,其冠皆自为主,其礼与士同,其飨宾也皆同”(29)。

 

  明代皇室成员的冠礼与先秦时期的天子、诸侯的冠礼有明显不同:一是先秦天子诸侯的太子、庶子,其冠礼可能都是自己为主。但明代皇室冠礼,除皇帝加元服自为主外,皇太子、皇子、亲王冠礼都是“天子自为主”。二是加冠次数不同。明朝除了皇帝为一加外,其他皇室成员皆三加。“据《大戴礼记》等书记载,而夏商周时期诸侯行醴礼后自阼阶下堂,加冠的次数为四次。天子则为‘五加’,是在诸侯‘四加’的基础上,再加衰冕。当然,普通百姓一加绷布冠也就足够了。”[1]167-168三是冠礼地点有异。先秦王室冠礼皆行于祖庙,而明朝王室皇帝、皇太子皇子行礼于奉天殿,皇太孙行于华盖殿,亲王行于王邸。最后,用乐问题。戴庞海在《先秦冠礼研究》中强调,先秦冠礼是否用乐问题,“长期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可以用乐,有人认为不可以用乐”[1]132-133。由于《大戴礼记·公冠》中明确地说:“飨之以三献之礼,无介,无乐,皆玄端”行礼不用乐,至少可以说用乐是不普遍的。明朝的皇室冠礼大都是用乐的,甚至到了“无乐不行礼”的地步。

 

  (二)不同皇室成员冠礼的异同

 

  皇帝、皇太子和亲王等,由于政治地位的不同,其冠礼有明显的区别。结合《大明集礼》《明会典》《明史》和《明实录》中所记的各项仪程,皇室成员冠礼的席位、冠服、宾赞者、祝词、醴词等均不相同,这种不同就是为了反映等级的差异性。

 

  (三)皇室冠礼与品官、庶人冠礼的区别

 

  洪武元年,明太祖颁布皇室冠礼时,同时颁布了品官和庶人冠礼之仪,“纤悉备具”,只是品官百姓行冠礼者不多,“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载之礼官,备故事而已”[2]1380。即便各地有行冠礼之法者,也多简略从事,且呈现不同的地域特点[4]420-421。不过,就制度本身的规定而言,皇室冠礼之隆重和繁琐显然是官民冠礼所不能比拟的。

 

  第一,三加之冠不同。品官冠礼一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庶人冠礼一加巾,再加帽,三加僕头。皇室冠礼所加之冠如上所议。冠的级别随着冠者的社会地位不同而不同,体现明显的贵贱之分。

 

  第二,行礼地方不同。皇帝、皇太子、皇子行礼于奉天殿,皇太孙行于华盖殿,亲王行于王邸。品官庶人行于家中正堂或祠堂。

 

  第三,宾赞者的差异。皇室冠礼宾赞者都是朝中地位很高,德高望重之人。品官和庶人冠礼的多是本地或本旗德高望重的亲长祖人等。

 

  第四,拜礼对象不同。皇帝冠礼结束后拜见皇太后;皇太子冠礼后拜见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子如皇太子仪;品官冠礼后拜见诸亲;庶人冠礼后拜见父母、见乡先生及父之贽友。

 

  第五,冠礼规模不同。皇室冠礼规模比较宏大、隆重,各种礼仪比较繁琐,礼制比较严格,且礼仪用品主要以金、银、玉等上等品为主,涉及人员也比较多。士庶冠礼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礼仪礼制也没有那么严格,礼仪用品简单,涉及人数也少。且皇室冠礼用乐,品官和庶人冠礼都不用乐。

 

  三、皇权运行的工具

 

  行冠礼在明代皇室成员中相当流行,原因是礼在皇权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洪武年间重新修订的冠礼,主要是运用于皇室亲族。由于皇权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皇室成员在举行冠礼时,虽有严格的制度,但没有拘于固定的年龄、程式、地点和内容等。以年龄为例,虽然《明会典》谓:“太子皇孙年十二或十五始冠”,许多皇室成员都没有遵守这一时间规定,究其原因,大多与皇权的影响有关,具体而言,是与皇帝、皇太子特殊的身份有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