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夺魁年龄与八股制义 

  清代历科状元廷试首冠时的年龄是多大?在目前能查到的66人的情况中,岁数最小的是于敏中和戴衢亨,均为24岁;最大的是王式丹,59岁。在26岁至45岁之间抡元者最多,占86.3%,平均夺魁年龄是35岁。有人统计过,古今中外千余名科学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是25岁至45岁,首次贡献的最佳成名年龄在33岁左右。这与清代状元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我们也统计了60余名状元的寿命,其中最短的是邹忠倚,年龄32岁;最长的是张之万,年龄87岁,平均寿命是63.3岁。换言之,这些状元一生中要把半数以上的时光用于接受启蒙教育、研讨历史典籍、增进书法技巧和掌握应试程式等方面,代价是相当可观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代士子在掌握文化典籍方面有特殊的难处。汉字结构复杂、数量繁多,需要通晓文字、训诂、音韵学。中国文化典籍浩繁,门类卷帙可观,迫使一些人青少年时代的精力皆专注于此。故凡涉及中华古典文化的学问,研习者负担皆重。另一方面,毋庸置疑,也和八股制艺虚耗士子大量精力有关。清代读书人往往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八股文,因为它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这种文体是将经义、策论、诗赋融合在一起,在六七百字的一篇文章内,既考查应试者对儒经的熟悉程度,又考察其文字表达能力。由于每篇试文分为八股,每股的文句形式与内容均有特定的要求,就便于考官迅速判断应试人水平的高低。所以,八股文是科举时代一种比较成熟的标准化试卷模式。但是,世界上没有无弊之法,八股文行之愈久弊端愈多。这种程式,掌握起来费时费力,入仕后又全然无用。更有舍弃根本之学,心术变坏者。故许多有识之士,对它进行过猛烈抨击。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清代状元及万千举子都曾为这种科场应对文字而呕心沥血,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政事德行与儒家教育 

  儒士阶层内部有不同的流品,一些人得势以后,衣冠禽兽,虐政害民,史称这类是“伪儒”、“小人儒”。但总的来说,由于儒家长期“尊德行、道问学”的教育,修齐治平、经邦济世的观念对他们有很深的影响,相当一批人能体察民情、重视名节、博学多识、干练通达,将这些人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级政府机构中去,并使之不断流动,当然有裨于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得士者昌”作为重要信条。 

  考察历史上殿试夺魁者的情况,可以得到这个问题的部分证明,状元三年必有一人,但其人必须有功业文章,事迹方得流传。笔者统计了15种史籍,有近半数清代状元的传记可以查到,说明他们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清制,殿试传胪以后,一甲一名进士例授修撰之职,官居六品,这是每个状元的殊荣,以后多数可升至四、五品。升为三品以上大员,参与中枢机要的,为数亦不算少。据统计,清代殿撰官至内阁大学士,即所谓“状元宰相”者,前后有14人;简充军机大臣者,有7人;任总督、巡抚者,有9人。这当中,如徐元文、于敏中、毕沅、王杰、潘世恩、张之万、翁同铄、孙家鼐、洪钧等人,都是清代名臣,为史家所熟知。而张謇、骆成骧、王寿彭、刘春霖等人,则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还有如彭定求、钱维城、金榜、吴其溶、陈沅、陆润庠等人,在经史著述、诗词书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民国初年,有位经历过科举考试的齐如山先生撰写了《中国的科名》一书,他毫不留情地讥评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与丑闻陋习,但在书的结论中却郑重地说:“科举考试,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不过有极大的一种短处,就是行之数百年而未能改动,永远以八股取士。所以同、光以后,西洋科学传至中国,有许多有识之士,才知道这种考试法是没有用的,便反对起来。其实错的是考试的内容,不是考试的方式。”确实,以空疏无用的八股制义取士,理应抛入历史的垃圾箱,但用公平考试的方法甄拔士人,则应该说是历史的必择之路。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精彩图片MORE

精彩视频MORE

论站新帖MORE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