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最早始于汉朝 多用于官场和文人之间拜年

   古时候早就有了贺年卡。贺卡始于汉代,当时是木制的,称为“名刺”。有许多当官的因为投刺的太多,为免受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相当于现在的邮箱,用来接收各方投刺,称为“接福”。

 

  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把贺年之词写到名刺上,从此名刺开始有了贺年的性质。南宋人张世南的《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正旦”就是正月初一,“敬贺正旦”就是现在贺年卡上印的“恭贺新年”的意思。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祝贺的习俗,多用于官场和文人墨客之间的拜年,而尤以官场应酬最为普遍。封建社会里,当官的关系众多,在新年伊始,职位或辈分低的,会向年长或位高的登门拜年。如果主人不在,或家有贵宾不便会客,拜年的人,便留下红色名片(或印红字者),上有“登府拜年恭贺新禧”的字样,以表示亲自上门拜年之意。

 

  由于当时士大夫交游广泛,如果四处登门拜年,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一定要亲自前往了,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名刺”就是现今贺年卡的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1981年,我国邮电部专为祝福新年而发行了贺年邮资明信片。1991年12月1日,又根据市场需求,开始发行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