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李白的诗在唐代或许只是“顺口溜”

      “大唐李白:盛世之下,诗人何为?”文化沙龙8日在北京举行。小说家张大春携其新书《大唐李白-少年游》出席,与作家阎连科展开对谈。谈及李白,阎连科认为,李白的那种诗在唐代当时或许就只是“顺口溜”。

 

      李白名气很大,“知道”他的人很少

 

  在张大春看来,多数人对于李白的认识或许只停留在一个诗歌的符号上,但对于李白其人本身却并不真正了解。“李白是被最多人提及的,名气很大,但是我们‘知道’他却很少,对于他的认识或许也存在很多谬误。”

 

  据张大春推测,李白的家庭极有可能是商人家庭。而少年时的李白在那个本应自立家业的年纪并未离家,他当时或许因身负命案而隐居寺庙。

 

  除了这些让人觉得有些离谱的猜测,张大春也坦言,李白留下的诗并非全是精品。“我们回头来看,李白留下非常多好的诗,但是这些好的诗之外,有很多很糟糕的诗、肉麻的诗、甚至吹牛拍马的诗。”

 

  然而张大春认为,李白的伟大却也并未因这些“糟糕的诗”而受到影响。“李白调和了民间的语言、调和了当时流行的旋律和声腔。而正是那些最草根的妓女、乐师、歌者为李白提供了音乐上的刺激,让他恢弘了整个唐诗的格局。否则唐诗大概永远只是考试格律诗陈腐无比的作品。”

 

      那些诗就是当年的顺口溜

 

  而在阎连科看来,这些今天看来韵味十足的“诗”在唐代或许就只是“顺口溜”。“这个诗在当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意义,无非是为讨一碗饭吃。今天的我们看不懂,但是当年对他们来说那就是白话文。李白当年写诗,在茶楼或者酒楼,那一定是打油诗、顺口溜,顺手就来的。而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彻底的白话文化,我们对那些诗完全不懂。如果不是顺口溜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天才出现。”

 

  由此,谈及语言在时代中的变化,阎连科认为,今天的我们也没有必要那么自卑。“我们今天说语言不如唐宋,也许过一百年、二百年,我们的孩子们看我们的文章就像看文言文一样,他也会觉得我们的语言非常好。”

 

  他说:“时代就是这样,完全无法往后头,只能往前头,今天的语言就是有它的丰富性。当年唐宋也好,明清也好,看他们语言的时候一定觉得我们的语言不如他们,《红楼梦》里面很多大实话,怎么能跟唐诗宋词比呢。语言和时代是一样的,走到哪里都有它的丰富性。”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