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日本缘何频派“遣唐使”?

唐代时日本缘何频派“遣唐使”?

     大唐一战江山扬名 东亚地区重定格局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为什么会在自身的战败中实现自身的重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掀起了学习美国的热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国。白村江战役后的古代日本,在朝鲜惨败的日本深知自己不是中国的对手,若不赶紧求和,唐朝一旦下决心发动进攻日本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自此以后,日本连连派“遣唐使”赴华,对大唐天子毕恭毕敬,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只是倾力学习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册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国”,其国策也由过去的地区政治进取转向了内敛、和平、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日本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发展又成为东亚强国。
   

      纵观历史,,那场中日白村江战役规模虽不大但却使日本人彻底的放弃了抵抗意志。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日本败北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自此之后一直到清末除了海盗滋扰,日本再无妄动之举。从此派大量遣唐使频繁来华,虔诚的吸收、学习着盛唐的文化等。日本是一个适应能力非常强的民族,忧患意识让他们有着极其敏锐的豺狼嗅觉,有着较强的生存技巧。不敌的时候日本会用心学习别国的长处,有机可乘的时候它会露出豺狼本性。我们在与之毗邻而居的今天,笔者希望国人多一些精力思考去研究日本一言一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希望国人多一些忧患意识去审视一下这个近邻一举一动。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