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贬低长城的两位皇帝
历史上贬低长城的两位皇帝
在中国,另一个贬低长城的领导人是清代的康熙皇帝。清取明而代之,八旗骑兵翻墙而来,夺关而入,对长城的防御功能如何,体会得更直接。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五月,总兵官蔡元报告,古北口一带,长城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有关部门“拟同意”并上报请示。康熙皇帝随即下达“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在康熙皇帝看来,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望于某项“安全设施”,即使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是美国的“NMD”、“TMD”(战略、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康熙圣谕中的“民为邦本”,虽然不能与“民主政治”相提并论,但它毕竟属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守国之道”乃“修德安民”;“众志成城”则“边境自固”;“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民心悦则邦本得”。作为一个满族皇帝,见解如此,殊为难得。不特如此,康熙皇帝还曾赋诗对长城讽刺道:“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蒙恬所筑长城》)且不说唐太宗、清圣祖同样重视民心与人才,二人都曾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国势、版图、文化上的强盛与繁荣,不要说他们如何气吞万里,超迈千古,历史与时代或有不可比性,但他们与那些躲在古旧的城墙后面(甚至连城墙也已失去),恐惧地偷窥墙外的风景,自足地守那只残破金瓯度日的领导人,毕竟不是一个层次。
长城巍巍,边风瑟瑟。绵延万里、历经千年的古长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作为物质存在,长城经历了巍峨壮丽与断壁残墙:作为历史存在,长城经历了金戈铁马与王朝更替;作为文化存在,长城经历了和亲出塞与大漠长风。千百年来,在国人心中,长城成了象征,成了符号,其中蕴涵的统一与分裂,开放与封闭,开拓与守成,华夏与夷狄,文明与蒙昧,远不是这道砖石建筑所能承载的。对于这一物质的、历史的、文化的遗留物,无论颂扬与批评,作为一个天地之间的无生命体,一切争议与纠纷似乎都缘于人们过多地赋予其灵魂与感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