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致力于旧小说研究 为发展新思潮"整理国故"

  “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地批判中国文化传统的运动,是以外国先进文化为武器来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的。胡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作了深入的批判。可是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提出了一个“整理国故”的任务。

  1

  胡适1922年7月10日的日记里记了一件事:

  往山东时,车上看见蔡先生为尔和写的扇子,写的是赵翼的三首白话绝句,内有一首云: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

  我看了大惊喜:我生平不曾读瓯北诗,不料他有这种历史的见解!

  这真是一种历史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杜甫,这些唐代诗坛上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的历史地位渐渐被后起的群星所取代。一本一本的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就是这样写成的。胡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学术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个人印记,最终也逃不了赵翼所说的这个规律。

  胡适是1962年2月24日去世的。五十年前,在胡适离开人世的时候,立了一个墓碑,碑文中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这样盖棺论定,当是当之无愧的。如今,他的著作已经成为社会公有的财产。就在全社会接受这一份丰厚的遗产的时候,我想还是应该作一回盘点:其中哪一些是最应该珍视的,哪一些是不必怎样重视的。

  2

  胡适出生的时候,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统治着全国。又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和世界各国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往,一些最先觉悟的知识精英已经认识到外国的文化、思想中确有比我们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要优长的地方。严复翻译介绍的外国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著,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宣传介绍外国的历史、人物、思想、学说等等,都对于推动中国知识界思想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胡适十三四岁在上海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的时候,就得读《新民丛报》,得读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了。他从这里最早得到了日后批判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

  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师从当代大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说:“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胡适这样介绍杜威的历史的方法——“祖孙的方法”:“他从来不把一个制度或学说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总把他看作一个中段:一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这个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是很忠厚宽恕的,因为他处处指出一个制度或学说所以发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历史的背景,故能了解他在历史上占的地位与价值,故不致有过分的苛责。一方面,这个方法又是最严厉的,最带有革命性质的,因为他处处拿一个学说或制度所发生的结果来评判他本身的价值,故最公平,又最厉害。这种方法是一切带有评判(Critical)精神的运动的一个重要武器。”这也就是胡适后来惯用的方法。

  胡适是“五四运动”前夕开始他的事业的。“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历史正要发生大转折的时刻。他和蔡元培、陈独秀,以及鲁迅、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人就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推动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这些文章在当时所发生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用浅近的文言文写成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主张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他所主张的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些方面,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几年之后在小学教科书和新闻媒体中已经没有了文言文的地位。他介绍易卜生主义的用意,曾在回答读者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足下试看我们那本《易卜生号》便知道我们注意的易卜生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这一篇中的名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地批判中国文化传统的运动,是以外国先进文化为武器来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的。胡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作了深入的批判。可是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提出了一个“整理国故”的任务。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说:“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为什么要整理呢?因为古代的学术思想向来没有条理,没有头绪,没有系统,故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因为前人研究古书,很少有历史进化的眼光的,故从来不讲究一种学术的渊源,一种思想的前因后果,所以第二步是要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有什么影响效果。因为前人读古书,除极少数学者之外,大都是以讹传讹的谬说,——如太极图,爻辰,先天图,卦气……之类,——故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因为前人对于古代的学术思想,有种种武断的成见,有种种可笑的迷信,如骂杨朱、墨翟为禽兽,却尊孔丘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故第四步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有还他一个真价值。这叫做‘整理国故’。”

  在这一方面,胡适做了大量的工作。煌煌巨著《说儒》就是他整理国故的一项成绩。对于旧小说的研究,他更做了大量的工作。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红楼梦》、《镜花缘》、《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和《宋人话本八种》等等,都写了好些十分精彩的考证和研究文章,这些文章所用的方法,足有示范的作用。只是限于篇幅,本书只选录了很少几篇。胡适1943年5月25日致王重民的信里,也说起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贡献:“我和马隅卿、孙子书诸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只是用校勘考证的方法去读小说书。”

  3

  胡适在“五四”时期所写的文章,都是思想、文化、文艺方面的。但是正如他在《我的自述》(1922年6月16日作)一文中说:“我是一个注意政治的人。当我在大学时,政治经济的功课占了我三分之一的时间。”他先后主持过《每周评论》、《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三个政论性周刊,表明了胡适对政治的关心。

  《每周评论》创刊时是由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他在1922年2月7日日记中回忆说:“当《每周评论》初办时,我并不曾热心加入。我做的文章很少,并且多是文学的文章。后来独秀被捕了,我方才接办下去,就不能不多做文字了。”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他的重要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篇文章的成因,后来他在《我的自述》一文中说:“直到1919年6月中,独秀被捕,我接办《每周评论》,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那时正当安福部极盛的时代,上海的分赃和会还不曾散伙。然而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因为我是一个实验主义的信徒。——于是发愤要想谈政治。我在《每周评论》第31号里提出我的政论的导言,叫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在《努力周报》上,胡适与蔡元培,李大钊等共十六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提出了“好政府”的口号,包括“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因为这是使政治上轨道的第一步。”“我们要求一个‘公开的政府’,包括财政的公开与公开考试式的用人等等。”这些项目。

  这一同签名的十六人中后来有三人入阁:王宠惠代理国务总理,罗文干为财政总长,汤尔和为教育总长。对他们入阁之后的实际作为,胡适感到失望了。他1922年10月27日的日记中说:“‘好人’政府不等于‘好’政府。好政府不但要人格上的可靠,还要能力上的可以有为。”

  4

  现在我们是给胡适编选集。其实他自己曾经编选过一本《胡适文选》,选了二十二篇文章,都是他认为最重要、也最希望读者阅读的文章。这是1930年选的,这以后他还写了很多重要文章。据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0年12月29日条)所记:“先生今天想起《胡适文选》是三十年前选的,应该有个《文选》第二集。像《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一篇,可以收入第二集里。”所以我们这个选本不但包括《胡适文选》所选的二十二篇文章,也选录了像《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这样的后期的重要作品。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1年10月23日条)里记下:“先生看了孙德中选的先生文选的目录,说:‘像《丧礼的改革》、《贞操问题》,这些几十年前提出的社会问题,现在连影子也都没有了,很少人实行的。还有一些思想问题方面。你们都不读我的书,你们不知道应该怎样选。还是让我自己想想看。’”这里胡适提出了一个有的文章失了时效的问题。经过几十年时间,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观念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当初胡适必须呼吁的丧礼的改革和妇女的贞操问题都已经不成问题了。这一类文章就不再有必要选录给今天的读者看了。

  这一部选集是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44卷本《胡适全集》为工作底本。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改正了工作底本的一些错误。台湾出版的《胡适文集》当是收文更全的,可惜不曾见过,这里仅从台湾出版的一种选本中编入几篇晚年的文章,不问而知是有欠缺的。至于作全面补充修正的机会,我想,还是留待将来罢。(朱正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