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年逾40后很少画人物 曾绘直立仕女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绘制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题款为“茅檐短短长葵齐,风打雨摇损叶稀。干旱犹思晴畅好,倾心应向日东西。”(资料图片)

点击进入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一张写生的小虾图上,齐白石写下了“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资料图片)

点击进入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左图为王梦白的画,右图为齐白石临摹的他的画,他在题跋中写道:“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老年人肯如人意有请应之。”(资料图片)

 

  虾特别有名,曾言“家园有池多大虾,秋水澄清,尝见虾游,探得虾游之变动,不犹专似其形。故余既画,以后人亦画有之,未画之前,故未有也”。说明他画的多是身边之物,画得那么生动,也是由长期的观察而来。作为一个以卖画为生的画家,在齐白石身后,留下了很多卖画的趣闻。不过他也不是什么画都卖的,比如在一张写生的小虾图上,齐白石就写下了“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这个是我写生所得很珍贵,这些东西不卖。

 

  齐白石以文人特有的办法,经过题跋记叙了一些往事,将情感延伸到了画外。从1917年到1919年,齐白石家乡闹匪乱,那时候齐白石已经有点名气,也挣了很多的钱,有的人说要抢他的钱,他就跑到北京来了,这个过程中他画了不少画,题名“草间偷活”。其中有一张画,看上去脏兮兮的,还有油渍。要是一般人,就把这张画扔了,可齐白石不这样,他题了一段话,把这张画救回来了,他写的是“劫余之纸为油所污,非惜不能舍,因借此以纪丁巳之乱也。”这是他1919年逃跑过程中留下的一张画,虽然为油所污但是记述了他“草间偷活”的努力,这些画都是实证。看到这张画,后人已经可以想象他当时有多慌张了。有人说齐白石无废画,这张画可能可以作为一个有意思的证据。

 

  题跋背后的故事

 

  齐白石晚年说自己逾40之后很少画人物了,吴洪亮拿出的一张齐白石的人物画,重要的不是画,而是题跋。这是一张直立的仕女图,在题写一首诗之后,齐白石在题跋中写道:“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老年人肯如人意有请应之。”说明这幅画是一个朋友找齐白石,请他临一张王梦白的画。王梦白是当时的一个画家,只是去世有点早,画得非常好。著名画家王雪涛就是他的学生。现在的一些回顾文章里面说,王梦白跟齐白石关系不是特别好,他甚至会骂齐白石是“乡巴佬”,王梦白脾气很坏。

 

  作为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家,齐白石的艺术以雅俗共赏著称,他常常能够把生活中的寻常之物用画笔表现得妙趣横生,尤其是画作上的题跋,更为画作增加了非比寻常的纵深感和丰富感。在10月25日开讲的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学术讲座中,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馆长吴洪亮就为观众带来了这样几个齐白石画作题跋的故事,带领观众深入欣赏齐白石画作。

 

  题跋为画面带来纵深感

 

  吴洪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强调题跋对中国画的重要性。他指着一张《向日葵稿》对观众说:“这张向日葵我是2003年见到的,刚刚拿到这张画的时候,我真心觉得这张画画得不好,后来当把这幅画的题跋看完之后,我就一下子被齐白石所击倒了。题跋中显示,他画的是一个‘四时淫雨日无光’下的向日葵,这个天气下的向日葵没有阳光,就蔫头耷脸没有精神。所以齐白石用了一种很木讷的笔触来完成这件作品。如果不是这个题跋,我们不知道这幅画是这样传神的。”在这幅画上,齐白石题写了一首诗:“枝枝萧索近低墙,独汝葵心解向阳。画手不知怜草木,四时淫雨日无光。”看了这首诗,更觉画家笔下传神。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幅向日葵图,用笔爽利干练,一看就是一个灿烂阳光下的向日葵。这两张向日葵图,充分说明中国画是一个寄情的艺术,画家通过画一个物来表达自我心境与世界的对接。正因为如此,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缺一不可,画面上的题跋生发绘画的意境,升华绘画的内容,大大强化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齐白石画上题跋,或是记述一段故事,或是抒发一种感慨,或是表达一种主张,各有玄妙之处,读来更是妙趣横生。

 

  对于吴洪亮来说,题跋的重要性也是在大量接触齐白石绘画之后才深刻感受到的。他说:“以前我看中国画的时候,觉得老先生每一次讲一张画反反复复谈题跋的问题挺烦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西方一样用图像学的方式直接表述我们看到的东西呢?后来我发现那时候我们受西方的影响太大了,接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离中国本身的那些理念、思维方式有点远了。”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给吴洪亮感受很深的一幅画,这幅画题跋写的是“蛙声”,但画面上画的却是随水而来的几条“蝌蚪”,看这幅画的观众,仿佛能看到蝌蚪变成青蛙后,在泉水中欢快鸣叫的情景。齐白石以巧思完成了这件作品,他用时间和空间的对接关系在二维的空间里呈现了更多的内容。很多人以为这是齐白石的构思,但后来吴洪亮找到了老舍请齐白石画这幅画的一封信,那封信有红黑两种字体,黑色的字体在说他希望齐白石用“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来画画,红色的字写的是“四五蝌蚪随水摇曳”等等,说明其实这个构思是老舍先生的。这幅画是老舍给齐白石出过的四个话题之一,后来成为齐白石的代表作品。老舍经常拿出这张画跟文人墨客交流,但是从未跟任何人提起这个构思是他的。

 

  一张题跋救了一幅画

 

  除了体现巧思,齐白石的一些题跋也讲述了画面背后的故事。“真有天然之趣”这张画画的是一只小鸟,如果不看题跋,说是毕加索画的也挺像的。在这张简单的小鸟旁,齐白石用题跋记述了这张画的来历。那是1919年,“五四”运动那一年,北京城正是热闹的时候,齐白石寄居在北京南城的法源寺,希望找一个机会在北京能够住下去,那时他是一个真正的北漂,还没有自己的房产。当时他看见法源寺一个石头的石阶上有一个水墨的印,印浆的形状正好像一只小鸟,他拿了20公分左右的一张纸画了这个小鸟,然后他在小鸟身体里写了“真有天然之趣”几个字。

 

  今天留下来的很多画记述了齐白石自己的生活,他不画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齐白石画的王梦白与齐白石这两人关系好不好,现在很难说,但这幅画可以作为两个人有微妙关系的实证。在这张临王梦白的画里,齐白石说“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老年人肯如人意有请应之。”意思是,你看这张画就知道王梦白和我谁画得好,再补充一句我的年纪大了“肯如人意”不跟你较劲,你求我就画,两个人较劲的意思很明显。

 

  如此暗藏杀机的画还有不少,比如“人骂我,我也骂人”,这样的画有好几张,有的怒目而视,有的面带鄙薄,也有的微有笑容,至于这里的“人”是谁,就不得而知了。

 

  画家在画上题诗题跋,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起到丹青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齐白石画过多次《不倒翁》,每次画不倒翁,便题一次诗。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思想。

 

  齐白石第一次画《不倒翁》时,是在城里买了一个不倒翁,并把它带到偏僻的农村。乡下人便把它当神供奉起来。齐白石便写了一首题跋诗:“村老不知城市物,初看此汉以为神。置之堂上加香供,忙杀邻家求福人。”

 

  第二次画《不倒翁》是在1922年以后,却另有一番情景: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第三次题《不倒翁》也是针对官员的,时间是在1941年。“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心中无点墨。”

 

  第四次画不倒翁是在白石老人九十三岁高龄时:“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乌纱黑,虽无肝胆有官阶。”记者 梁瑛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