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样绣作眷深情--苏绣大师余觉

余觉对自己的“渔庄”非常欣赏。他曾在一把扇面上写道:“石湖别墅中种葵九百株,高皆二丈,占地半亩,大叶遮天,本本如盖,人行其中,清快无比,一榻一瓯,手书一卷,坐卧其下,从叶缝中望山色湖光,风帆沙鸟,悉在眼前,清风拂拂,非复人间世矣。”建国后,余觉后人将“渔庄”奉献归公。现为石湖景区游览胜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余觉像

 

       余觉,初名兆熊,字冰臣,浙江绍兴人。工诗词,精书法,善行草、楷书。晚年潜心汉碑,笔势沉厚,兼秀丽雅逸。光绪十二年(1886)流寓苏州,十九年与(1893)与沈寿结婚。以后以绘画为主。二十九年(1903)得中举人。余觉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在与善刺绣的沈寿结婚后,为刺绣尽心策划,提供了许多精细的绣稿。他描写婚后生活是“乃至半日废书,半日研绣,余则以笔代针,吾妻以针代笔,十年如一日,绣益精,名益噪。” “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余觉在其《痛史》中写的这些话,应该是很公允的。
 
       清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七十寿辰。颇具才学和见识的余觉预作策划,组织沈寿等绣《八仙上寿图》寿屏,慈禧见后赞不绝口,书“福” 、“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并随后奏准设立女子绣工科,委任余觉为总理,沈寿为总教习。越明年,夫妇俩奉派去日本考察。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北京正式开办绣工科,设国文、图画、刺绣三课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刺绣学校。辛亥革命后停办,转至天津创办自立女工传习所,办学三年。1910年,在苏绣历史上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余觉将意大利君后的照片放大摹入缎面,加施颜色成油画形式的绣稿,由沈寿绣成《爱丽娜像》在南洋劝业会展出,获绣品中唯一的一等奖,引起轰动,绣像被作为国礼赠意大利。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展出,又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绝奖凭”,从而使苏绣走向了世界。1914年,应张謇之邀,余觉夫妇去南通经办“南通女子传习所”。1917年孤身一人去上海,以鬻字为生。1921年沈寿在南通病逝。余觉回到苏州,担任美专讲师教授文学书法,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


       余觉66岁(1932)时,购得宋代范成大“石湖别墅”之“天镜阁”(一说“农圃堂”)遗址,一年后建成别墅,自题“觉庵”又名渔庄。
 
        渔庄为一砖木结构的庭院建筑,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前后二进厅堂,面宽均为五间。其明间和次间辟为厅堂,两侧梢间作书房和卧室。前厅以“福寿”作堂名。是慈禧手书分赠他们夫妇的。前后厅之间两侧以廊贯通,廊腰各构一半厅,左右相对。中间庭院宽敞,花木繁盛,庄前临石湖,湖畔立“渔亭”,遥对上方山楞伽塔和蘑盘屿范成大祠堂,湖光山色,风景殊胜。余觉在此居住15年后返城,定居在西花桥巷。1951年病逝,终年84岁。
 
       余觉对自己的“渔庄”非常欣赏。他曾在一把扇面上写道:“石湖别墅中种葵九百株,高皆二丈,占地半亩,大叶遮天,本本如盖,人行其中,清快无比,一榻一瓯,手书一卷,坐卧其下,从叶缝中望山色湖光,风帆沙鸟,悉在眼前,清风拂拂,非复人间世矣。”建国后,余觉后人将“渔庄”奉献归公。现为石湖景区游览胜地。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