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的希特勒:外号艺术家
近年出版的德国历史学家托马斯·韦伯(Thomas Weber)的著作《希特勒的“一战”》(Hitler's First War)中的观点是,希特勒非但不是什么“战斗英雄”,甚至有时还是士兵们嘲弄的对象,当然,那时的他还有个特别的绰号——“艺术家”。
希特勒的绘画作品
近年出版的德国历史学家托马斯·韦伯(Thomas Weber)的著作《希特勒的“一战”》(Hitler's First War)中的观点是,希特勒非但不是什么“战斗英雄”,甚至有时还是士兵们嘲弄的对象,当然,那时的他还有个特别的绰号——“艺术家”。
托马斯·韦伯认为,之前认为希特勒是“一战”战斗英雄的依据是希特勒本人以及纳粹的宣传。在尘封已久的巴伐利亚战争档案中,韦伯发现了一批近90年来未被翻动过的文件。在别处,他又发现了未被公开的信件以及纳粹党成员的档案,在这些资料中得出了一些颠覆性的结论。比如,1914年10月底,缺乏训练和装备的“利斯特团”在比利时佛兰德村庄首次经历了“战火洗礼”。希特勒后来夸张地称,他是自己排里唯一的一名幸存者。但“利斯特团”的作战日志显示,希特勒所在的连只有13人阵亡。
这场战斗结束后,希特勒被调任传令兵。没错,希特勒当时的确是一名传令兵,但韦伯通过找到的新证据发现,过去历史学家们疏忽了一个细节,即没有区分兵团传令兵与前线传令兵的区别。兵团传令兵是一份相对安全的差事,而前线传令兵则需要时刻面对战壕之间重机枪的弹火考验。幸运的是,希特勒担任的是前者,离前线几英里远,生活也相对舒坦。这一区域通常被安排当作前线士兵的休假地,在前线战士眼中,希特勒所处的环境就是“天堂”。一位和希特勒在同一地点服役的士兵在其写给父母的一封未公开的信中称,他的工作就是“坐在扶手椅中,像一个邮政局长那样打一通电话”,还可以“在胡桃树荫下喝上一升啤酒”。
韦伯还调查了“利斯特团”中犹太老兵的一些情况。纳粹宣传家后来称这个团是志愿兵团,充斥着大学毕业生和艺术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是团里有很多为“祖国”奋战的犹太人。
新近发现的资料也表明,战友眼中的希特勒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对于一般的战士而言,他们最爱的休闲活动莫过于写信或者喝酒,但希特勒却不热衷于这些——他喜欢在空闲时阅读政治书籍,或者画画。战友们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艺术家”。在旁人看来,他对上级也特别服从。让人吃惊的是,新的观点认为希特勒甚至是利斯特团员们嘲弄的对象。人们拿他打趣,说他在一个罐装食品工厂里也会饿死,因为他不会用刺刀去打开一个罐头盒。
不管这种观点是否属实,有一点大概可以确定,那就是希特勒确实在“一战”服役期间还不忘画画。2009年在英国的一家拍卖行,据称出自希特勒的一组素描、水彩、水粉和油画作品被拍出了合计97672英镑,高出了普遍的预期。其中被认为是希特勒早期自画像的作品更是卖出了约1万英镑的高价。不过,虽然希特勒绘画拍出相对不错的价格,拍卖行所在地什罗普郡鲁德罗镇(Ludlow,Shropshire)艺术学院的一位前往观视拍卖的教授却指出,拍卖作品的艺术价值实在有限。如此讲来,这样的拍卖顶着社会舆论的诸多口水,外加上当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能有这样的拍卖结果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历史好似开了一个玩笑,随着拍卖官的槌子一次次落下,文明与野蛮、平静与狂热在这一张张二三十厘米抑或明信片大小的作品中,怪诞地交织在一起。试想当时维也纳的艺术院校如果录取了希特勒,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