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清水映三衢——衢州古代水利工程故事拾零

  为了生存发展,历代衢州人不懈地治水。千百载后,三衢大地上还留有古人的水利工程。经过历次维修改建,这些工程仍为衢州人的生产生活提供着便利。

  从古老的治水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三衢先人的无私与奉献,体会三衢先人的坚韧与抗争。而那些流淌在古老水利工程中的清水,更是把古今直接联系起来,让我们读懂了一脉相承的智慧与执著。

  郦道元勘地掘井

  相传北魏年间,郦道元过南坞、樟柏树底和新塘边(均为江山地名)地方,见这一带滴水如油,村民饮水困难,即为这3个地方勘定井址,指点开掘。

  三井竣工后,郦道元分别嘱咐井口加盖密封,满30天方可启封开盖打水。郦道元走后,樟柏树底村民迫不及待,29天即去开启井盖,一看水深仅及井底,须用长索才能吊取。新塘边村民按嘱满30天才开启井盖,一瞧,满井清水,用担钩即可吊水。南坞村民,到31天才去开启井盖,水已从井口溢出,伸手即可取水。

  这三口井的水,至今如初。

  杨炯殒命苏民困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于武周如意元年(692)任盈川(今属衢江区)县令。

  某年酷旱,民多食树皮草根,杨炯忧心如焚。为祷神降雨,他沐浴斋戒,跪求上苍,在烈日下晕厥多次,如是者凡月余。而骄阳依然如火,灾民嗷嗷。杨炯心知无力回天,垂泪道:“我无能解民于倒悬,愧对盈川父老!”于是,投身路旁枯井。民众哀号恸哭,如丧考妣。

  入夜,狂飙四起,喜雨倾盆。千亩良田稻禾复苏,灾民笑逐颜开。而枯井水盈浮杨炯尸,居然面目如生,异香四溢。数十里外乡民扶老携幼接踵而来,焚香礼拜。是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民享丰岁之乐,沐恩图报,乃塑杨令肉身神像。初建杨公祠,后改城隍庙,香火千年不衰。

  至今,衢江区有“杨炯出巡”祭祀仪式,已成为非遗项目。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是“杨炯出巡”的日子,村民们抬着杨炯塑像,到衢江区高家镇和莲花镇一带巡游,纪念杨炯,祈求丰衣足食、四季平安。

  范宰相与鸡鸣堰

  古时候,龙游鸡鸣山脚范家村出过一位宰相,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自然宠爱非常。小姐长大后,范宰相舍不得她远嫁,就把她许配东乡七都村一家富户。范府得意地扬言:“我家小姐只借七都天和地,吃用穿戴都带齐。”

  没想到范小姐嫁到七都没几天,就有人挖苦她,说她吃的水就是七都的。这下可为难了范小姐,一回娘家,就扑到母亲怀里哭诉。这事把范宰相也难住了,只得好言劝说,答应女儿慢慢想办法。

  办法果真被范宰相想出来了。原来龙游东乡一带百姓屡屡请求朝廷,在鸡鸣山脚修建堰坝,引灵山江水灌溉农田。他想,如果堰坝修成,就能把江水引到七都,不但有灌溉之利,女儿也能饮上娘家流来的水,岂不两全其美。

  但当时朝政不振,国库空虚,朝廷规定,国库银两只可用于原有水利维修,不得新开水利工程。范宰相便暗示百姓,造出堰坝被洪水冲毁假象,在准备建堰坝挖渠道地段撒下菜籽饼,到第二年春,范宰相陪朝廷大臣来巡视,说明这里堰渠毁于洪水,希望得到修复。那大臣见这一带青草分外茂盛,信以为真,回去后启禀皇上,拨银整修。

  第二年春,鸡鸣堰建成,灵山江水经湖底叶、唐尧、十里铺,直到七都,六干亩良田得到灌溉,范小姐也饮上鸡鸣山脚流来的水。(节选自《衢州日报》2014年9月1日5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