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考古调查往事

      196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展了陕北长城沿线的考古调查,包括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和定边等县,参与调查的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廖彩梁、蔡荣华、郑洪村、孙忠以及西北大学考古系教师曾骐。石峁遗址就是这次调查发现的诸多史前遗存之一,初步估计遗址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事后,曾骐曾经给西北大学考古系交过一份关于陕北考古调查的工作汇报,类似于调查报告。后来由于“文革风暴”,这项工作也就被迫搁浅了。1975年,曾骐要调至中山大学工作,我当时在半坡博物馆任职,由于我和曾骐是老同学的缘故,他找到我,说以后可能不做西北地区考古研究了,并把当年那份调查资料留给了我。1976年,陕西省文管会的戴应新去石峁遗址调查,征集了126件玉器,戴应新执笔的调查简报很快在1977年第3期的《考古》上刊登出来,这引起了我对石峁遗址的重视与兴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77年的“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影响巨大,夏鼐先生号召有可能是夏文化分布区的省份要重视对夏文化的探索。会后陕西省还做了个“陕西夏文化探索方案”,我是主要负责人。直到上世纪70年代,陕西探索夏文化主要有两个线索,一是北京大学在华县元君庙遗址、泉护村遗址发掘时候,顺便做了些周邻地区的考古调查,在南沙村发现商代遗存,这是陕西发现的第一个商代遗址,试掘后又辨识出了二里头文化因素。另一个重要线索就是石峁遗址,1963年调查后,石峁遗存被判定为龙山文化的一支,后来戴应新在石峁遗址发现了大量玉器,尤其是相当数量玉璋的发现,使我怀疑石峁遗址至少是龙山晚期的文化,有可能已经接近乃至进入夏代。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发掘后,发掘者认为大口遗址晚期遗存相当于夏代,陶器和石峁遗址很接近,这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测——石峁遗址应该进入了夏纪年,可能和夏文化相关。我的计划是从龙山晚期和商代往中间“挤”,“挤”出夏文化来。那时候陕西发现的商代遗址很少,1978到1980年之间,我组织半坡博物馆人员开展了20来个县的调查,调查了很多龙山时代遗址和商代铜器的出土地点,在西安、礼泉、蓝田、铜川、延安、绥德和米脂等地确认了不少商代遗址,比较重要的如西安的老牛坡、蓝田怀珍坊、礼泉朱马嘴、耀县北村、延长张罗沟等遗址。随后,我选定怀珍坊遗址进行试掘,结果发现是商代冶铜遗址,大体和二里冈下层同时,出土的铜渣很多,还有几座墓葬。后来,我们还发掘了华县南沙村遗址,北京大学和陕西省考古所共同发掘了北村遗址,邹衡、徐天进也参与了发掘。可惜的是,从中都未找出与夏文化相关的线索。

 

      1981年,陕西省文物局的陈梦东打电话通知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经在陕北调查了一个礼拜,可能有发掘石峁遗址的打算,并要我也做好发掘石峁遗址的准备。当时我任半坡博物馆馆长,一听到这个消息,我领着魏世刚、高耀成就去了,先乘飞机抵达榆林,然后换乘去神木的汽车,中途在高家堡下车,步行上石峁。那个年代,陕北生活非常困难,没有足够的粮食吃,8月份除了土豆再没别的了,玉米苞谷也“青黄不接”。我们吃的是“派饭”,就是轮流在当地农民家吃饭。村支部王书记杀了只鸡,弄了点土豆,算是特别优待我们了,他跟我们讲,农户生活困难,怕是再也“派”不出去。经过县里批准,我到高家堡公社粮站买了一袋面。我们就住在石峁小学里,王书记帮忙做饭,我让他做饭时把三个人的饭量减成两个人的,省着点吃,因为吃完了这袋面就得走人了,安排妥当后我因公务先回西安,结果他们三个人一礼拜就把一袋面吃光了。挖了几个探沟,并在附近调查一下,吃不饱也不敢走远,在“皇城台”旁发现并清理了几处白灰面房子、灰坑,还在村里发现了石棺葬、瓮棺葬。要是像关中地区一样,能吃饱饭,多待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更多收获。回来后我安排魏世刚写简报,我负责指导、审查,那时候就只有大口遗址的资料可供对比研究。石峁遗址的这次发掘对我启发很大,在陕西探索夏文化的相关问题,陕北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后来,我们又在陕北南部做过调查,也发现多处龙山时代的大型遗址,但由于吃饭问题、气候问题、交通问题,都没能深入调查、研究。

 

      我退休以后,也去过石峁遗址。2004年陕西省文物局委托我主编《陕西文物古迹大观》一书,我带着负责照相的同志去陕北勘察“国保省保单位”保护状况,汽车把我们送到高家堡,从高家堡向上步行好几里路才抵达石峁遗址,因为突然下起了雨,不下山就有可能回不去了,我们也仅能草草勘察、拍照,可惜得很。近几年石峁遗址有了重大发现,很让人震惊。今年9月下旬,我又去了一次石峁考古工地,算是弥补了以前的遗憾。

 

      (本文根据巩启明先生2014年10月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访谈整理而成,感谢孙周勇先生、邵晶先生的帮助)

 

      相关链接:

 

      巩启明:1935年生,研究员,曾任半坡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副馆长、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过多项重要发掘,如临潼姜寨、渭南史家、蓝田怀珍坊、铜川瓦窑沟等数十处遗址发掘工作。他主持的姜寨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处距今6700多年前基本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是国内外史前考古学上最重要的发现,为史前聚落考古研究及复原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情景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版有《姜寨——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原始社会》《唐睿宗桥陵调查、勘探、测绘报告》《仰韶文化》等专著及100余篇考古简报及论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