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十年纪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琥珀饰件(国家一级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黑釉鸡冠壶(国家一级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邢窑白瓷瓶(国家一级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集宁路古城发掘清理出的大街遗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墓葬区发掘现场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具有国家团体考古领队资质的文物考古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立足于草原大舞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文物抢救、保护、利用、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为自治区文物考古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简况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是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成长起来的专业考古研究机构。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与绥远省合并,由原各自配备的5名文物干部组成文物工作组,属于半行政、半业务性质的工作机构,负责全区的文物保护管理、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随着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视,内蒙古文物工作组自1961年6月改称为内蒙古文物工作队,1986年正式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主管的二级事业单位。所内现有职工57人,其中研究馆员8人,副研究馆员4人,文博馆员12人,助理馆员 17人,其他工作人员16人。在专业人员中有博士3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 14人。11人具有国家级田野考古领队资格。

      所内现有党支部、行政领导班子、工会等领导机构,设置了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第三研究室、第四研究室、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办公室、信息资料中心、编辑部、办公室、财务室、保卫科等10个科室。所内配备有文物标本陈列室、文物修复室、图书资料室、文物库房等基础设施,另外在全区各地还设置有野外工作站,主要负责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主要有集宁路工作站、凉城老虎山工作站、辽上京工作站、和林格尔小板申工作站、辽中京工作站、哈民遗址考古工作站等。另外,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标准化文物库房也设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保存全区出土的重要文物,总面积为2217. 6平方米。所内现保存文物数量达1447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05件,二级文物139件(组),三级文物150件(组)。在这些所藏文物当中,以辽代文物最为精美。

      文物考古研究工作

      考古调查与勘探

      1、区内文物遗址的调查

      内蒙古文物工作组成立后,首先是对自治区境内的文物遗址进行初步调查与摸底工作,主要调查了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汉代长城、察哈尔右翼后旗二兰虎沟古墓群、乌审旗萨拉乌苏、辽中京古城、宁城县黑城古城、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巴林左旗辽代石窟寺、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等文物遗址上百处。至1960年,初步对自治区境内文物资源的分布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这些文物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基本的认识。其后又相继调查了达拉特旗瓦窑村遗址、托克托县东汉闵氏墓、辽代耶律琮墓石刻神道碑铭、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及祖陵、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及墓葬、赤峰市缸瓦窑辽代瓷窑、哲里木盟奈林稿辽代壁画墓、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石人墓、阴山、曼德拉山、桌子山、乌兰察布岩画群、赤峰松山区遗址群、浑河下游南岸遗址群、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额济纳旗居延遗址群、内蒙古地区长城遗迹等重要文物遗存。通过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文物遗存的分布状况,为国家、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2、国家文物普查项目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之初就承担了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任务,并配合国务院公布了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等我区境内第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又参与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初步发现我区境内各类文物遗址点1.5万处,并配合国务院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成吉思汗陵、万部华严经塔等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两次大规模的田野考古调查,协助国务院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国家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自治区级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该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工作,2006——2009年间完成了田野调查工作,2010——2012年间完成了资料整理与建档备案工作。通过普查,全区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21099处,其中新发现11482处,复查9617处。通过此次文物普查,使内蒙古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41处,自治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319处。

      3、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2007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由我所具体承担。2007——2010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共组织了43支长城调查队,开展了各时代长城的实地调查工作,共调查长城墙体7570千米以及与长城相关的单体建筑近万处。经统计,我区分布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代、西汉、东汉、北魏、隋代、北宋、西夏、金代、明代等多个时期的长城,在全国有长城分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内蒙古长城的时代最多、长度最长。

      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内蒙古地区文物考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当时只局限于国外各种名目的“考察团”对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与文化掠夺活动。自1954年始,内蒙古文物工作组主要对乌拉特前旗公庙子汉墓、包头市西郊召湾汉墓、二兰虎沟的匈奴古墓、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辽墓、宁城县辽中京古城址及墓葬、扎赉诺尔汉代鲜卑古墓、呼和浩特市美岱廿家子汉代古城等50余处古遗址及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1961年6月,内蒙古文物工作组改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逐渐开展,在国家“两重两利”文物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工作扩大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先后发掘一些重要的古代城址与墓葬,主要有宁城县辽中京古城址、扎赉诺尔汉代鲜卑墓葬、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遗址及墓葬、呼和浩特市美岱廿家子汉代古城、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墓、陈巴尔虎旗完工墓群、杭锦旗桃红巴拉墓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东汉壁画墓、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匈奴墓、凉城县毛庆沟遗址等,通过对这些古代城址与墓葬的考古发掘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的考古学文化系列与谱系得以初步建立。

      1980年至今,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相应的文物保护机构日渐完善与不断拓展,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先后发掘了一些重要的古代城市遗址与墓葬群。主要有凉城县老虎山遗址、察哈尔右翼前旗豪欠营子辽墓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库伦旗辽墓、察哈尔右翼前旗庙子沟遗址、奈曼旗青龙山辽墓、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包头市西园春秋墓地、多伦县砧子山元代墓葬、凉城县王墓山下遗址、正蓝旗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家族墓、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赤峰松山区缸瓦窑辽金遗址、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及城外墓葬、东乌旗金斯太洞穴遗址、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路古城遗址、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科左中旗哈民遗址、赤峰二道井子遗址、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等遗迹、巴林左旗辽上京城皇城西门干德门遗址、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铸钱作坊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与墓葬,总数已达到上千余处。上述遗址与墓葬的考古发掘,有些属于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轰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经我所考古发掘的项目中,有一项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六项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7项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以来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绩。通过两代文物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努力,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各个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初步建立,中国北部草原考古学文化谱系基本上形成。

      2009年,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500平方米,清理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墙等遗迹3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该遗址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哈民村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500年前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共清理出房址43座,墓葬6座,灰坑33座,环壕1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文物近千件,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半地穴式房屋顶部的木质构架结构痕迹,哈民遗址的考古发掘由此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62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对辽上京皇城进行了考古钻探,并做了初步试掘。2011年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辽上京城遗址进行系统地考古勘测和发掘。2011年发掘了辽上京皇城干德门遗址,2012年发掘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均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考古收获。西山坡建筑基址是辽上京皇城西南的一处自然高地,包括三组大型的建筑基址,呈“日”字形分布。一号建筑基址呈六角形,包括大型包砖夯土台基和台上建筑两部分,由夯土、包砖、砖铺散水、东侧月台和西侧踏道组成。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泥塑佛教造像、铜钱、石造像、石经幢、瓦当、滴水等珍贵文物。根据发掘出土的遗迹形制和遗物推定,一号建筑基址应是一座内外槽砖木混合结构的六角形佛塔,按塔基直径推算,原高可达80余米。二号、三号建筑基址也是六角形砖塔遗址,分别位于一号建筑基址南侧和北侧。二号塔基现存台基和地宫两部分,三号塔基塔体不存,地宫也被盗掘。辽上京西山坡三座佛塔基址的清理出土,为辽金佛塔建筑形制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实物资料。2012年,辽上京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又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1990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锡林郭勒盟文物站、正蓝旗文物管理所、多伦县文物管理所对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与发掘,先后发掘了明德门、大安阁、穆青阁及砧子山墓地等重要文物遗存。由于元上都遗址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元末废弃之后未经人为大规模扰动,地下文物埋藏异常丰富。主要出土有柱础、魑首、鸱吻、龙纹石柱、石雕人像、石棺、青花盏、白釉褐花罐、黑釉梅瓶、金戒指、金耳环、银镯、铜钗、铜镜、玉饰件、姑姑冠等重要文物,同时还出土有大量钱币,主要有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大观通宝”“天下太平”春钱等。元上都是蒙古民族统一蒙古高原之后入主中原建立的第一座草原都城,是元朝的两都之一,也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忽必烈以建设元上都为发端,建立元朝,奠定了统一全中国的政治基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三百多年来的政治割据局面,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考古发掘项目,至今有多项被评为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有了突出的进展,文物考古研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1972年,在盛乐古城南发现的小板申东汉壁画墓,发现保存完好的壁画46组57幅,榜题250条,是目前研究东汉庄园制度最为完整的实物资料。1986年,在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发掘的辽陈国公主墓,出土3000多件(组)金、银、玉质地的珍贵文物,其中金属面具、银丝网络以及璎珞琥珀饰件堪称辽代文物之奇珍。其中陈国公主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七五”期间的全国重大考古发现。1992年,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掘的耶律羽之墓,墓内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皿及五代时期的珍贵瓷器,其中鎏金錾花银罐、盘口穿带白瓷瓶最为名贵;1994年,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发现一座辽代贵族墓葬,墓室内发现了大面积精美的壁画,主要有“贵妃调莺图”“织锦回文图”“高逸图”“降真图”,壁画题材丰富,对于研究辽代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2003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再次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辽代贵族墓葬,墓内出土有精美的彩绘木棺,棺内墓主人身着十层华丽的丝织衣物,伴出有金牌饰、金耳环、金手镯及成串铜铃等,另外还发现有鎏金铜铎、银角号、包金、银马具等大批珍贵文物,显示了辽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上述三项辽代重要的考古发掘,均被评为1992年、1994年和2003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3年,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市肆遗迹及40余处器物窖藏,出土了釉里红玉壶春瓶、青花高足碗、青釉龟形砚滴、荷叶盖罐、月白釉香炉等珍贵瓷器300余件,其他瓷器标本上万件。由此,集宁路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5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石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清理房址65座、窖穴和灰坑49座。遗址由东西两座并列的石城组成,城址内的房址有双圈石砌房址、单圈石砌房址及半地穴式房址三类,其中以双圈石砌房址数量最多,单圈石砌房址次之。三座店石城遗址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年代距今约为4000——3400年,与中原夏王朝的年代大体相当。三座店石城址基本未被后世扰动损毁,遗迹间也不存在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特别是规模巨大的城墙及星列的马面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它的初始状态,蔚为壮观,这在辽西地区以及内蒙古境内极为少见,该考古发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为2006年“六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通辽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1900平方米,清理墓葬395座、灰沟2条、灰坑37座,出土各类陶器、石器(玉)、骨、蚌器等1500余件。在该遗址清理出完整的半地穴房址与大量的墓葬,发现的房址平面呈“凸”字形,为半地穴式,面积一般为10平方米左右,大者近15平方米。房址内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个别墓葬发现有头龛或脚龛。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及骨、蚌器等大量随葬品。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存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东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获取遗物最为丰富、文化面貌独特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存,年代距今约4500-5000年。2007年,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为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并荣获国家文物局“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三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时还承担着一批国际性的考古研究合作项目。1995年,与日本文部省合作对凉城县王墓山遗址成功地进行了考古发掘;1999年,与美国匹斯堡大学在赤峰地区联合展开了大规模的区域性考古调查;2001年,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联合对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进行了联合考古调查;2009年,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合作,对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进行了修复。2006年至2008年,与日本幼学会合作,对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图进行了合作研究。2005年至2013年,与蒙古国进行了为期九年的“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合作项目。在上述合作项目当中,影响最大、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是中蒙合作考古发掘项目。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12个省的六十多个苏木进行了调查,总行程约20000多公里,共计调查各类遗址140处,时代涵盖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回鹘、契丹、蒙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通过调查,考古队在蒙古国后杭盖省发现了四十多处回鹘四方形墓园。2006——2011年,考古队对其中的7处回鹘墓园和墓园周边的墓地、祭祀性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11000平方米,清理出匈奴时期的墓葬1座,回鹘时期的墓葬10座,突厥回鹘时期的祭祀性遗址21处,蒙元时期的墓葬33座,清代喇嘛庙废墟4处,清代兵营遗址房屋7处,获得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考古学资料信息。通过调查,掌握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对这些文化遗存的地面形态结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弄清楚了四方形墓园的结构和功能,明确了其文化属性,即属于唐代中后期称雄于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的可汗家族或贵族墓地。中蒙合作考古发掘取得的一系列学术成果,极大地扩大了中国考古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填补了我国与蒙古国在文物考古合作研究方面的空白。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术交流活动也空前活跃。1992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呼和浩特主持召开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学文化研讨会”,14个国家与地区的代表与国内学者6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1989年8月,在凉城老虎山文物工作站召开了“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讨会”;1990年10月,在赤峰市召开了“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讨会”;1991年8月,在呼和浩特召开了“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2007年8月,在呼和浩特召开了“草原文明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9月,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召开了“蒙元历史与元上都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1年8月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召开了南宝力皋吐遗址学术研讨会;2013年8月,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召开了“十至十二世纪东亚都城和帝陵考古与契丹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述一系列学术会议的召开,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另外,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者还相继走出国门进行了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所内知名考古专家曾多次赴蒙古国、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德国、土耳其、希腊、埃及、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多次在这些国家进行考古学专题演讲。在日本九州博物馆做的“辽代考古发现”的学术报告,在台南艺术大学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的学术报告,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做了“集宁路古城考古大发现”的学术报告,在新加坡做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学术报告,在蒙古国做的“成吉思汗画像”学术报告等,在世界考古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已经跨出国门,与世界考古学界接轨。

      考古研究成果

      六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先后出版了《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黑城出土文书》《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1——4辑)《辽陈国公主墓》《内蒙古出土瓦当》《辽代石刻文研究》《内蒙古文物地图集》《岱海考古》(1——3部)《神话考古》《内蒙古东南部航空考古报告》《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白音厂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小黑石沟墓葬考古发掘报告》《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图释录》《内蒙古辽代壁画》《包头燕家梁遗址发掘报告》《科尔沁文明》《浑河下游航空摄影考古报告》《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明长城卷》《内蒙古文化遗产》(12部)等学术专著120余部,同时还编辑了《内蒙古文物参考杂志资料》、《草原文物》等学术刊物,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上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发表了《红山文化研究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小河沿文化聚落形态》《内蒙古凉城县析州窑子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发掘简报》《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山谷匈奴墓的发掘》《辽耶律齐墓志考释》《奚族为萧族论》《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蒙古国哈拉和林古城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两千余年的盛乐古城》《论草原丝绸之路》《论草原考古学文化》《俄罗斯菲力波夫卡墓地考古新发现》《蒙元时期汪古部投下城邑探考》《成吉思汗画像》《融合世界的草原皇城元上都》《内蒙古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内蒙古赤峰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等学术论文 2000余篇。在上述论著中,不少是属于填补文物考古及民族研究领域空白的开拓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好评。其中《阴山岩画》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黑城出土文书》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乌兰察布岩画》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辽代石刻文研究》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3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荣获2008年度最佳考古发掘报告 ;《辽陈国公主墓》荣获第五届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青年奖:《中国文物地图集? 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 :《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3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聚落遗址发掘报告》荣获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第三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纸币》一文,曾获中国钱币学会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两千余年的盛乐古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羊群庙元代石雕人像装饰考》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奖:《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大量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的发表,奠定了边疆地区民族考古学的基础,及大地丰富了草原文化的研究内涵。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考古事业迎来了改革开放、面向未来的全新时代。内蒙古地区文物古迹众多、地下埋藏文物丰富,有待于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发掘与探索。保护、管理、利用好祖国的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会谱写出更为绚丽、更为辉煌的历史篇章。

      (全文来源:《中国文物报》2014年9月26日6-7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