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黄河边的岁月——黄河古漕运遗址调查

那是1997年夏季,一个令人难忘的酷夏,那年,我所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工程,承担了山西境内三门峡大坝以东黄河北岸的古漕运遗址调查。我对交通考古兴趣甚浓,主动揽起这份“苦差”。那年“五一”,利用节日假期,我与海金乐、赵仁柱先行调查,发现许多栈道遗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庆捷和他的同事们在黄河古栈道及古漕运遗址调查

      有句成语:岁月如流,不舍昼夜。是说时光如同渐行渐去的流水,隐含着对如烟往事的追念。

      那是1997年夏季,一个令人难忘的酷夏,那年,我所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工程,承担了山西境内三门峡大坝以东黄河北岸的古漕运遗址调查。我对交通考古兴趣甚浓,主动揽起这份“苦差”。那年“五一”,利用节日假期,我与海金乐、赵仁柱先行调查,发现许多栈道遗迹。

      返并后,我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调查计划,组建调查队,准备调查必备器材和安全绳、救生衣等。七月流火,正是一年最热的季节,我们这支调查队踏上南行之途。路经运城市,我借调了市文物考古所李百勤所长。他是运城文物的活地图,极端热爱文物工作,也是我的老同学。至此,我们第一期调查的队员全部到齐,我、山西大学赵瑞民教授、李百勤,还有我所的畅红霞、邢晋中。我们5个人,说起来,只有我和邢晋中会游泳,但那时人还年轻,不惧危难,只希望有很多收获,不虚此行。我们正好一车人,开着我所最适合野外工作的尼桑吉普,风驰电掣般地赶到平陆县。

      我们于1997年7月10日到达平陆,拟从平陆三门峡大坝以西,向东展开详细考察。次日10点多,赵瑞民提出先去黄河边看看,确定勘查起点。我们拟接着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考古所的调查向东走,俞伟超先生他们以前的调查限于三门峡大坝附近,范围不太大,但遗迹丰富,著有《三门峡漕运遗迹》。我们按图索骥,先找到俞先生他们调查范围的东端,确定为我们调查的起点,向东继续调查。

      随后我们在五一石膏厂下面的黄河边上,查看我们要调查的第一段栈道。往回返的时候,瑞民忽然说:“要是发现一段题记就好了”,我随手一指:“这不是吗?”我本来是开玩笑,但是他顺着我指的崖壁方向看去,发现果然有一片题记,每字约2寸,方方正正。我俩又惊又喜,爬上崖壁细看,原来是一段唐代题记。四十来个字:“大唐总章三年正/月十五日太子供/奉人刘君琮奉/敕开凿三门河/道用功不可记/典令史丁道树”。没料到刚来就有重要发现,可谓“旗开得胜”,首战告捷,瑞民非常兴奋,掏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来。

      平陆勘查一多半时,我们转移到垣曲县。在五福涧村东附近,发现几段栈道,遗迹不多,形态一般,气势平淡。我和百勤闷闷不乐,踽踽前寻,忽在崖壁上又看见一段题记,漫漶不清,隐约难识。我俩集中精力,读后大吃一惊,忙着又读一遍,再读一遍,终于肯定。我俩就像确信自己中了彩票似的,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这是一段东汉题记,记载了东汉建武十一年,调集石匠开凿栈道之事。这可是最早的题记啊,我俩的懊丧心情顿时化作无限愉悦。回来后,我又请张颔先生鉴定字迹,他也肯定是汉代字体。

      黄河边的景色真是赏心悦目,休息时,坐在栈道上,看着蓝天白云,万山争翠,飞起飞落的各种水鸟,奔腾东下的激流,真是壮观,感悟到许多平时感悟不到的人生真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