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丝路风情 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往事

      6月22日,无数人期待8年之久的丝路申遗,终于尘埃落定,申遗往事可以回首了。

      我省是丝绸之路最精华的地段之一。这条从长安、洛阳通往西方的大道,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东段均经甘肃,直线距离1700公里左右,大体分为陇西段和河西段两大部分,除此之外,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也有部分经过甘肃。

      在丝绸之路申遗的8年间,甘肃段最初列出的申遗项目达13处之多,随着一次次筛选,一次次比较,如今终于有了最终结果。我省玉门关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等5个遗址名列其中。这五处遗址中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声名远播,玉门关、锁阳城遗址历史悠久,敦煌悬泉置遗址则是二十多年前横空出世的遗址。

      敦煌悬泉置遗址位于距离敦煌64公里的戈壁荒原中。因附近有泉水,从山崖上流下而成悬泉,当地乡亲称为吊吊水,后附会为贰师泉。这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大型的驿站遗址。这个驿站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延续使用至魏晋时期,时间长达400年之久。在三年的发掘中,悬泉置遗址出土各类遗物达7万余件。依照汉简记载,从长安到敦煌在丝绸之路沿线设有80多个驿站,这是唯一一个经过发掘的驿站。著名考古学家徐萍芳曾评论说,悬泉置的发掘是丝绸之路考古学上的“伟大发现”。

      这个遗址是如何发现的?那些珍贵文物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

      今天,伴随着丝路申遗成功的喜悦,就让我们聆听何双全先生讲述发掘故事。

      三去遗址,在戈壁荒原中,找到几枚汉简

      听到悬泉有发现时,我正在敦煌飞机场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飞机场发掘始自1987年5月,干到8月份时,全国第二次文物大普查开始了。这次普查以县为单位进行。敦煌博物馆参加飞机场发掘的人被调去搞普查了。9月份,他们传来信息说,发现了一个点。当时,那里没有名字,更没有悬泉置这个称呼。说是在甜水井一带的南山边,距一处烽火台不远的地方。

      啥发现呢?普查的同志说有很厚的灰层,不过也没有采集到什么东西,定不下时代。让我去看看。这时已经是1987年9月了,第一次去,没有找见那个点。那里距离敦煌60多公里,戈壁滩上纯粹没有路,走路都是沿着砂沟。敦煌的同志只是记得那里有座烽火台。到了现场发现,南山边上有好多烽火台。只好慢慢找。顺着山边,从早上十点钟,走到了下午五点钟才找到,可是时间来不及,只好返回。第二天,再去。果然,灰层很厚,没有瓦片。就动员大家排成一排,在地面上搜寻。这下有发现,捡到了一些绳纹灰陶片和丝绸片,一看就是西汉遗址,没问题。

      时代当时就确定了,但什么性质的不知道。看完遗址,跑到山顶上,看烽火台,石头垒的,从材料形制上看,和汉代的烽火台不一样。下山,到公路边上的甜水井边上看另外一个遗址。结果,这是个清代的驿站,烽火台在,院子也在,保存得比较好。这太复杂,相聚不远的地方,有三个不同时期的遗址。

      当时,就把我们弄糊涂了。第三天,再去,还是要从这个遗址上下工功夫。我们3人排成一排,沙滩上走了一阵,看看有啥新发现。果然,有了大发现。工夫不大,就捡到了8枚汉简。这里地势比较高,晚上正好刮了一场风,将汉简刮了出来。这就确认了,没有问题。这可了不得。能发现汉简的地方,就是一个重大发现。当年,就列为敦煌第二次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

      深秋开始发掘,借民工队长的钱开支,第一天出土千枚汉简

      悬泉置遗址在公路边上,每次去敦煌,总要去看看。1988年夏天,去的时候,意外地又捡到了几枚汉简,其中有纪年简,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这个价值就大了,汉武帝开拓河西,据两关,列四郡,修筑汉长城,也差不多就在这前后。1989年5月份,又去,再次捡到汉简。

      10月份,去敦煌,博物馆的同志说,坏了。我说,咋了?他们说那里有盗墓的了。我们到现场,看到了几个大盗洞,都在灰层最厚的地方。我想,坏了,肯定有简牍被挖了。赶紧和考古所的岳邦湖所长商量咋办。只能抢救性发掘。

      回来兰州后,马上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报告中说,这里是二普的重大发现,而且也没有等级,又在野外,管理难度极大,需要抢救性发掘。1990年5月份,国家文物局批复下来,于是就紧锣密鼓地准备。10月15日左右进入了工地。这时,戈壁滩上都已经下雪了。

      条件非常差,悬泉置虽在公路沿线,却在敦煌到瓜州的中点上,距离敦煌64公里,瓜州60公里。南近祁连山的余脉火焰山。处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位置,四周又是寸草不生,唯一水源就吊吊水,也就是汉简中的“悬泉”。

      第一年时间紧迫,经费也没有到位,我拿了5000元就下工地了。当时,发掘小组有6人,另外雇了一个民工队,有四五十人。这么多的人,在这荒原上干活,吃住是个大问题。好在公路边有一处废弃的道班。我们租来,收拾收拾,挤进去了五六十人。吃水要从敦煌拉,只能保证饮用水和做饭用的水。至于洗脸,能凑合就凑合。吃的菜主要是大白菜和土豆。每天,白菜土豆,土豆白菜,实在不想吃,也得吃,没有办法。

      发掘先从灰层开始,第一天,就出土了千枚汉简,这下大家兴奋得不得了。接下来的日子,就在苦熬和惊喜中慢慢度过。天气异常寒冷,有时候,晚上起来,工地上就是薄薄的一层雪。我们就要早早起来,将雪扫开。现在,保存下的唯一一张工地上的照片,就是我们扫雪的情景,照片上我还围着一个花格围巾。

      随身带的5000元很快就花光了。但一时不能报账。民工的工资只能打白条了。而日常的柴米油盐开支,也不是个小数目。咋办呢?只好和民工队队长商量,从他那里借钱。这可好,本来是我们给人家支付费用,谁知却成了向人家借钱。好在,民工队长豪爽,借钱时总是毫不犹豫。

      最困难的时间是在元旦前后,元旦这天上午十点出工干活,算是休息半天,到了下午两点狂风四起,沙尘蔽日,只好收工了。到了1月6日,工地上90%的人感冒发烧,仅剩一瓶开水,发掘现场39个人分着吃了最后的28个馒头,在暮色时分坐车返回城里。

      最早皮鞋,天马遗骸,于阗国王,一道丝路风景线

      到了1991年发掘时,条件又不一样了。公路道班不给租房了。这又是个难题!在戈壁滩上,冬天气温极低,夏天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地面的温度甚至达到80摄氏度。扎帐篷是无法扛过去的,只好拉来砖,自己盖房子。发掘1992年就结束了。前后进行了三年,收获是巨大的。出土了各种文物7万件,其中汉简有3.5万枚,有文字的2.3万枚,这是个不得了的发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器物。这些器物,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

      悬泉置曾接待过于阗王。这位王的随从达1060人,这样大的接待量,在当时是个挑战,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还接待过康居国王、乌孙国公主等达官贵人。还在《汉书》以外发现关于天马的记载,出土简牍记载,天水郡的人到这里接天马。而灰坑中发现的大量马骨,就有天马骨头。

      出土的器物中还有大量的漆器,有樽、棋盘子、耳环,仅单个的漆筷子有500多根。衣服有绸、麻、棉3种,鞋则有麻、皮、毡、草、布5种,大人的鞋长40多厘米,最早的皮鞋也出自这里。

      大量汉简出土后,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汉简由专人书写,他们由国家统一培训或考核,因而汉简上字体都相差不大。不同级别政府机构发出简牍文书,简的长度、所编绳索是不同的,中央一级文件就长,穿绳索就多。

      最令人惊奇的是,悬泉置是个典型的官方接待机构,几乎不见商队的记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不得其解。但这并不妨碍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悬泉置遗址出土了400多片纸张,远远超过西北各地出土汉纸的总和。这些纸张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晋代。从最早包药材的,到能写字的都有。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不仅有丝绸、茶叶,还有纸张。

      依照简牍记载,长安到敦煌沿线有80个驿置,而发掘的只有这一处。如今丝绸之路虽然通过了申遗,可是更多秘密却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