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湾山考古发掘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聚落公共墓地全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镶嵌在柄形器上的玉饰片(出土时原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玉锥形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陶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交垟土楼

      提起老鼠山遗址,市民都非常熟悉,因为是我市首个考古发掘的史前聚落遗址。其实曹湾山即老鼠山的别名。日前我国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老鼠山遗址名列其中,并改名为曹湾山遗址,成为鹿城区的首个国保,填补了鹿城区无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空白。

      从一无所获到意外之喜

      热心村民提供重要线索

      曹湾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要追溯到十年前了。

      那是2002年9月,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新划入鹿城区的藤桥、上戍片文保单位进行核查。5日下午,我与3位同事对曹湾山进行核查。曹湾山海拔61米,是一座由主峰和多座小山头连成一体的岗丘型山岗,山体总面积36公顷,是孤立于戍浦江平原上的一座小山。戍浦江经曹湾山西、南、东三面后向东注入瓯江。

      我们首先对东南坡进行调查。4人分头对草丛、树林、田垄的地面进行搜索,但一无所获,连像样的陶片也捡不到几片。我们感到很失望。按理说,这山同属古遗址、古窑址,多多少少会遗留一些陶片、石器和瓷片。是否是我们调查的区域不对?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时间已接近5点,仍一无所获,我们决定先收工下山。

      在下山的路上,我走在最后,仍在边走边找,总希望能找到一点线索。在接近山脚时,我遇到一位村民,即向他打听,这一带山上是否发现一些陶片、石器等古人的遗物?这位村民很热心,他说这座山上过去是有不少石箭头、石斧等石器出现,但现在地面比较难找。他还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说:他家屋后的山坡断面有一条断断续续的黑线,不知是什么东西,他猜测可能是地壳变动后形成的东西,叫我们不妨去看看。我意识到,这条黑线可能是夹炭陶片所形成的,此处可能有史前文化层,有戏了。

      我当即召回走在前面的同事,跟随该村民来到他家屋后。一到现场,眼前是一片山坡断面,有一二十米长,山坡的坡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这一断面是农民挖掘黄土后形成的。在断面的中段部位果然有一条黑灰色的色带,蜿蜒起伏,向两边伸展,约长八九米。走进一看,该色带中布满了黑色的夹炭陶陶片,不时还发现一些小石锛等石器。陶片多为夹炭陶,也有夹砂陶和泥质陶,数量很多,密密麻麻。经分析判断,这条色带应该是早期先民生活的堆积层所形成的,属于遗址的文化层。

      太令人兴奋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物调查中,我们一直希望找到的史前遗址文化层,今天终于让我们找到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马上进行采集和记录,先对现场进行拍摄记录,然后小心翼翼地选取部分陶片、石器装入尼龙袋,再记录现场相关情况,并向该村民了解这一断面形成的一些情况。下午的调查,从前面的一无所获到临结束时的意外收获,大家都喜出望外,兴奋不已,返回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一天的疲劳顿感消失。

      第二天我们将这重要发现向市文物局领导汇报。市局领导又向省文物局汇报。没过几天,省考古所专家来现场察看,确定这是一处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址。经省市文物部门研究,决定近期对曹湾山进行考古发掘。

      向我们提供重要线索的村民叫金长兴,后来我们考古队就住在他家。他所在的村叫渡头村。

      考古发掘为期半年

      收获各类文物千余件

      曹湾山考古队由省考古所、市文物局和市考古所联合组成,领队由省考古所王海明担任,11月28日进驻渡头村,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发掘工作的初期,主要任务是对曹湾山的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和勘探,以摸清遗址的大致分布情况。通过几天的调查和钻探,基本摸清了曹湾山几个山头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12月9日,正式发掘开始,发掘总面积达635平方米。

      经过发掘,曹湾山考古获得丰厚的收获。在山顶先民居住区发现“好川文化”连片的石柱基建筑遗迹,发现部落墓地,清理墓葬35座,获得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1000多件及大量的陶片标本。整个遗址以山顶岗地为聚落中心,山腰、山坡均有遗存分布,面积近万平方米,属典型的山前沿江的孤丘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4000年前后。岗顶也是遗址保存最好的核心。岗顶西南为居住区,东南为墓葬区。

      在岗顶,地层共分四层。第一层为表土层,包含物中多是碎小陶片及石器残件。第二层呈浅灰褐色砂土,包含物以夹砂陶、着黑陶片为主,也有较多的小件石器及石制品残件。在东部发掘区第二层下发现一批土坑墓,第三层呈深灰褐色砂土。

      从出土的陶片看,有夹砂陶、泥质灰陶、硬陶、印纹硬陶等。从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有泥质灰陶盉、镂孔圈足豆、圈足盆、直颈圈足壶、圈足罐、圜底钵、镂孔圈足深腹簋、夹砂红陶甑、釜、鼎。

      石镞、石锛是曹湾山遗址出土最多的石器,且形态丰富多样,宽扁铤石镞和刃宽仅1—2厘米的小型锛及截面呈三角形(扇形)的弧背锛最富特征。

      7个墓葬出土了玉锥形器,以及一件象征权力地位的镶嵌玉片的柄形器。柄形器上的玉饰片是曹湾山发掘最重要的一组文物。玉片玉工精湛,线切开材工艺水平极高,集中体现了曹湾山先民高超的玉作工艺技术水平。

      在西南居住区范围内,第二层、第三层下发现了较密集的排列大致有规则的成组块石遗迹,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曹湾山建筑基址建筑规模大,营建讲究,显示出曹湾山聚落建筑错落有致的布局特点。

      我们从遗址中采集样品,进行植硅石分析,发现大量水稻颖壳的双峰形植硅石,表明当时曹湾山已有较为原始的农业生产,先民们在曹湾山山脚下的滩涂上种植水稻,并将收获的稻谷带到山上储存、食用。

      浙南先秦遗址考古突破

      进一步认识“好川文化”

      曹湾山遗址堆积丰厚,内涵丰富,出土的大量文物标本为研究温州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曹湾山遗址的发掘是温州地区先秦遗址考古的一个突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是温州地区第一个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堆积较厚的史前遗址,亦是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好川文化聚落遗址,它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岗顶西南是居住生活区,岗顶东南是墓葬区。

      遗址时代特征突出,早晚阶段性变化明确,发展脉络清晰,充分显示以采集、狩猎和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文化特征。曹湾山遗址的发掘,为温州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序列和考古编年的建立提供了地层学依据,具有标尺性意义;同时亦为今后在浙南地区进一步开展史前考古工作,认识把握史前文化内涵,建立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学基础。

      “好川文化”是以1997年瓯江上游遂昌好川墓地发掘后由浙江考古界提出命名的,曹湾山遗址的发掘,使我们明确认识“好川文化”是以瓯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我省又一支史前文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