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神木石峁古城的日子

      4月初,新一年的石峁考古又开始了。

      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北侧山梁。每天清晨,石峁考古队员迎着朝霞踏着黄土从半山腰的住处出发走2公里的山路,赶在7点30分前到达遗址东门址,开始一天的发掘工作。考古队员一蹲就是大半天,他们用筷子、刷子、手铲等工具安静地清理、整理,考古过程似乎显得漫长而枯燥。但是,在每一位石峁考古队员心里,只有对参与石峁发掘的那份敬畏与激动。

      “能在陕西做史前考古,那是所有考古人的梦,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在接触的石峁考古队员里,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出这样一句话。

      1 人家下雨收被子,他们收手机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发掘时期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心理准备。但是,当13名石峁考古队员来到石峁村时,眼前的一切还是让他们有些失落。

      在神木,石峁村属于比较荒凉偏僻的村落,这里仅有13位留守老人居住,过着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为了发掘工作的便利,石峁考古队的大本营就确定在通往遗址的半山腰上,是村子里20多年前废弃的三孔窑洞,窑洞内外都显得破烂不堪。“虽然知道陕北的考古条件艰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第一次站在三孔窑洞前,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落差。”提及当初对住处的失望,石峁考古队队员邵晶自嘲地笑了一笑。

      刚刚驻扎石峁村的队员们,还没来得及拾掇窑洞,就不得不面对来到这里的第一大难题——吃水难。这里还没有通自来水,整个石峁村还过着靠天吃水的日子,队员们有点不知所措。“先到村里的老乡家学习取水的经验,再在住处附近找个蓄水窖。其实,习惯了也不是什么事。”一位曾在石峁考古队做过技工的师傅回忆起当初克服吃水难的经历显得很淡定。于是,在石峁村的日子,雨季的时候,考古队技工师傅学着当地的村民每天去半山腰的蓄水池里担水吃。而到了旱季,他们只能靠汽车每天从镇子上买8桶纯净水,而这8桶水是考古队十二三个人唯一的用水来源。而这里大部分的时候是没有雨的旱季。“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在这个地方每个人每天的用水量都要严格地控制,没有办法。”

      在考古队员带来的生活用品里,队员邵晶准备最多的便是蜡烛。除了每天8个小时的现场工作外,考古队员们回到窑洞里还要做一些简单的文物修复和资料整理的工作。可是,石峁村三天两头停电的现象,着实让队员们苦恼了一阵子。“到镇上打听才知道,这个村子电线都老化了,为了安全起见,一刮风镇上的供电所第一个就先把这里的电源切断。”邵晶说。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环境。考古队一方面白天争分夺秒地工作,另一方面在窑洞里备足了又粗又大的蜡烛来应急。

      石峁考古队还有一大怪,就是手机大部分时间挂在窑洞前的树枝上,因为这样才能接收到一格微弱的信号。“一下雨,家家都忙着收衣服,只有石峁考古队的人慌着收手机。”说起收手机的段子,邵晶哈哈大笑。由于住处的偏远,在这里考古队员经常无法正常使用通讯工具,过着基本与世隔绝的生活。“要联系的事情太多了,没办法打电话肯定不行。”刚开始,为了打一个电话,他们甚至跑到一千多米开外的空地。渐渐地,考古队发现,把手机挂到门前的树上,好歹会有一格信号。于是便有了石峁考古队一下雨慌着收手机的段子。

      “对于石峁考古队员来说,克服困难慢慢变成了一种乐趣,只要能想尽办法呆下来,能正常发掘,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石峁考古队队长孙周勇这样总结。

      2 带着两个月大的女儿一起考古

      由于发掘任务的繁重和陕北冻土期较长,石峁考古队员在发掘期总是争分夺秒。为了支持考古队员的工作,家属们也尽量赶到石峁村来探亲,让队员安心在这里多出成绩。2013年4月,考古队迎来了仅有两个月大的探亲家属。

      2013年2月,邵晶喜得千金。喜悦过后,邵晶有些犯愁了。他既舍不得离开刚刚出生的宝贝女儿,又放不下石峁遗址的发掘。当时,邵晶算了笔时间账,如果经常回来看女儿,来回路上三四天,加上家里呆几天,一趟下来十来天的时间就没有了。而十来天的时间对于每年仅有8个月挖掘期的石峁遗址发掘来讲太珍贵了。邵晶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把只有两个月大的女儿带到石峁考古大本营。

      “刚开始肯定有点担心,你想大人都有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何况是婴儿。”回忆起女儿的这段经历,邵晶显得很自豪。小家伙也着实争气,在考古队生活的四五个月里,显得健康快乐。不过,女儿在考古队生活的日子里,有两件事情至今让邵晶心有余悸。

      七八月份是神木雨水最多、停电最频繁的日子,也是考古队员们最无奈的日子。那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邵晶都是在半睡半醒中度过的。因为窑洞顶部有出气孔,半夜里,冷不丁就有一股水从顶上浇下来,浇得被子上全是水,这时,在黑压压的窑洞里,邵晶第一反应是先把女儿保护起来。“从顶上浇下的水特别凉,怕把女儿激病了。在这偏僻的地方,病了可怎么办?”就这样,几乎每天晚上邵晶都是抱着女儿在半睡半醒中熬过来的。当时,其他队员曾担心,每天晚上都要料理女儿的邵晶,在白天面对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能不能撑得住。

      除了漏水,更可怕的是窑洞内外遍地的蝎子。在七八月份的石峁考古队驻地,考古队员半夜经常会被同事的一声惨叫吓醒。“有一次,其中的一个队员被蝎子蜇得非常严重。手肿得有10厘米厚,整条胳膊不得动,是打了解毒针才慢慢恢复的。我当时非常担心女儿被蜇。”有了同事的这次经历,邵晶每天晚上多了一项工作:把炕来来回回检查几遍,把女儿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也要仔细检查。“有一天,我拿起女儿衣服,一只蝎子掉出来,把我吓坏了,第二天就跑去镇上买了个衣架。”说到这里,邵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事实上,从邵晶讲述中感觉到,女儿呆在考古驻地的那段日子对他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不难想象,白天要拼命地完成繁重的发掘任务,晚上又要担惊受怕地照顾女儿,对于常人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你看,我女儿和别人不一样,她从婴儿时期就比别人多了一份厚重的经历,是非常难得的。”邵晶打趣地说。

      3 因为热爱,选择奉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是什么力量让考古队员们一定要克服一切的困难、坚决完成发掘任务?“对于我们队员都是一样的,只要站在发掘现场,亲手发掘出一件件文物,那种幸福感会让你觉得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邵晶激动地说。

      今年30岁的邵晶工资卡上每月的收入是3600元,除去还房贷的两千多,一家三口靠剩下的1000多元维持生活。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阻挡邵晶对于考古事业的热爱。

      2012年10月16日,是在神木县举行石峁遗址评审会的日子。为了在这次会议上能向专家们呈现更多的资料,邵晶和队员们自行把工作时间从8小时拉长到15个小时,每天天不亮,队员们就踏上了去遗址的山路,到傍晚光线看不清的时候才恋恋不舍地收工,晚上又点着蜡烛做修复和整理工作,这样的生活石峁考古队队员们坚持了一周的时间。而一个星期的高强度的考古工作让邵晶足足瘦了8斤。“如果我们不拼命,可能石峁遗址评上中国十大发现就要推迟一年。”邵晶至今坚信当时的奋力一搏是非常值得的。评审会结束后,石峁考古队员驻地异常安静,所有队员都美美地睡了一天一夜。

      “现代社会,谁不想留在城市,每天和朋友出去吃喝,回来再上上网,陪陪家人。”邵晶说。而为了实现考古理想的考古队员们不得不选择远离城市,过着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考古队吃白水煮面条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菜价那么贵,更不用说吃肉了。”为了节约生活成本,队员们在驻地周围种辣椒、菠菜,还养鸡。白天到现场要操心任务繁重的发掘工作,回到住处又要忙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就在这样的状况下,考古队员没有退缩,完成了既定的发掘任务。

      “就是因为热爱考古,所以甘愿奉献于考古事业。”邵晶若有所思地说。

      4 付出背后收获感动

      石峁考古队的付出,当地人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如今,石峁考古队这块招牌在高家堡镇就是信誉的象征,这让考古队员们尤为感动。

      记得有一次,邵晶的女儿到了打预防针的时间,去镇上的卫生所,卫生所医护人员以外地人为由拒绝注射疫苗。这时,邵晶的妻子说自己是考古队的家属,当时那个医护人员二话没说就为孩子完成了疫苗接种。再以后,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果去镇子上买东西,只要说是考古队的,哪怕是当时没拿钱,都可以先把东西拿回驻地。这些点滴事情都让考古队感动不已,也更激发了考古队的士气和拼搏精神。

      从村民到县上领导都知道石峁考古队为了考古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当村子里的人知道考古队来了个婴儿之后,隔三差五就有老乡送来小米之类的吃食。平时,县上也经常派人来慰问考古队,送些肉类,让大家改善生活。“这些是没法造假的,人心换人心,因为你是真心实意在付出,才会得到认可和帮助。”说起与当地的关系,邵晶分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共患难的生活让考古队员们收获了坚实的友情。有一次,邵晶赶着去榆林市办事,去榆林的路上就下起了大雨,邵晶就住在市上了。没想到,就在当天,女儿一直哭个不停,足足哭了三个小时。在这三个小时里,考古队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围在邵晶女儿周围,想尽办法逗孩子笑。“他们能那样关心我的孩子,也是对我工作的支持和认可,让我特别感动。”

      石峁遗址的发掘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相信有了这群考古人的执着和奉献精神,这里将会捷报频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