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京承恩寺与摩诃庵“碉楼”建筑

      京西承恩寺和摩诃庵两座寺院的建筑中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少见的特征,那就是均在寺院围墙角处建有角楼,其角楼形式与军事设施碉楼非常相似,且其寺院围墙均为虎皮石墙体,不似一般寺院为青砖或城砖砌筑。因此,有人推测承恩寺的功能具有军事目的或东厂、西厂的特务机构在北京外围的据点。而摩诃庵由于知者不多,所以没有人提出同样的推测。
      
      那么,这两座寺院到底是不是有军事目的或者作为特务机构的据点呢?为什么在北京数百座寺院中,仅这两座寺院建造有碉楼式角楼呢?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笔者试图在考证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座寺院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和建造人。承恩寺位于北京石景山模式口一带,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 年),落成于八年(1513 年),由司礼监太监温祥购地建寺。据明正德八年的《承恩寺敕谕碑》记载:“司礼监太监温祥……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等乡买民人王鼎等地四顷有余,于内盖寺一区。”承恩寺现存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也记载承恩寺是温祥所建,该碑文记载:“京师之西北有翠微山……有庙曰承恩寺,寺创自有明,盖温公所建也。”寺院建成后,皇帝亲自赐名承恩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重修承恩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三月,首领太监刘金庆倡议,礼亲王全龄慨捐,重修承恩寺前殿、山门、后殿。清道光三十年(1850 年)重修承恩寺,并在后殿之后添建数楹,刻温祥木雕一尊,供于内。
      
      摩诃庵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八里庄,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次年竣工,由太监赵政创建。《日下旧闻考》记载:“慈寿寺旁有庵曰摩诃庵,不甚大,洁净特胜他庵。殿前后多松桧,四隅各有高楼,叠石为之。登楼一望,川原如织,西山苍翠,欲与人衣袂接。”《日下旧闻考》引《帝京景物略》:"摩诃庵,嘉靖丙午建也。庵有楼以忘西山。天启中,魏党过庵下,偶指楼曰:'宜去之'。即日毁。“而乾隆朝时,”摩诃庵石楼,东南北三面今尚存,独缺其西一面。庵僧云即魏忠贤所毁也。"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座寺院的共同特点。首先,两座寺院的时代背景均为明代,且建造者均为有权势的太监。两座寺院的建造时间前后相差四十余年。其次,其位置均在京西,且都临驿道。
      
      众所周知,明代太监管理的东厂、西厂是特务机构,因此很大一部分人推测承恩寺是温祥建造的特务机构外围据点。其理由是承恩寺四角建有类似碉楼的角楼,且有地道互通。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民间有承恩寺“三不之谜”(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的传说,而且温祥曾经办理过审讯大臣的事务。如果照此逻辑推论,那么摩诃庵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赵政模仿其前辈建造的又一处特务机构的外围据点。因为摩诃庵从寺院的建筑形式到赵政的身份(据明代孙承泽撰写的碑文记载,赵政为司设监太监。司设监是负责管理皇帝的卤簿、仪仗、雨具、大伞等事务的机构)履历与温祥很相似。但是,我们通过明清史料对摩诃庵的记载却能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摩诃庵的高楼是观赏西山的观景台。其次观景台还遭到了后代特务机构头子魏忠贤的毁坏。如果用摩诃庵的结果去反推承恩寺,则承恩寺的角楼也可能是观景台之属。
      
      如果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两座建筑,明清时期,太监捐建寺院的实例很常见,大太监捐修大寺院,小太监则捐修规模小一些的,其目的多为退休养老之用或捐修功德。尤其是明代,太监权势较大,所以很多人都会捐修寺院以求世代有人为其烧香祭拜。而且,据承恩寺的碑记记载,承恩寺至清代仍有太监继续捐修。礼亲王家族来往西山一带也经常居住在此。试想作为养老之地的寺院,一方面因为有固定经济来源,不必发愁生计问题,所以不必接受外来的香火、做道场。另一方面,承恩寺属于私人性质寺院,而非公共性质寺院,出于退休后养老需要安静的考虑,不必非要香火鼎盛。那么“三不之谜”恐怕也算是可以说得通。
      
      从承恩寺和摩诃庵的建筑上分析,其角楼确实类似碉楼。但是这两座角楼与西山一带的碉楼(乾隆年间所建)相比体量上要小很多,况且仅凭四座角楼则几乎不具备太强的军事防御功能,因为临街的山门和寺院内建筑都是木构建筑,用火攻或者炮石类武器,则这两座寺院不堪一击。再有,如果是将特务机构隐蔽于寺院之中,又何必建造这种令人遐思的标志物呢?而魏忠贤为什么会将特务机构的楼房拆毁呢?
      
      考察这两座寺院的建造时代,它们均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代格局和单体建筑。据笔者统计,目前北京郊外保存有明代格局和单体建筑的私人性质大型寺院仅此两座。这两座寺院很可能是出于相同目的而建造碉楼,而建造这种防御设施的作用,张驭寰先生在《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中归纳总结了全国多处类似这种建造有“城池”的寺院,其中也提及了北京承恩寺。
      
      张驭寰先生认为这种建筑主要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寺院必然要维护僧众安全,组织防御,以免遭到意外,所以寺院都建有围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实现防卫措施……就出了寺院建设城池的情况。”文中还例举了多处建造有规模超过承恩寺和摩诃庵很多的寺院城池。问题似乎又剥开了一层面纱。这两座寺院都拥有雄厚经济实力,防盗确实是有充分理由,并且这样的防御建筑确实足以防御小规模贼盗。
      
      综上所述,应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座角楼是防御小规模盗贼且兼有观赏风景功能的建筑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