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佛像传奇

      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博物馆,但博兴县博物馆早已闻名海内外,闻名的原因,在于其馆藏着大批铜、石、白陶三种质地的佛教造像。尤其是104件铜佛像,其时代自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至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长达125年之久。这批铜佛像数量之多、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楚,在中国都是首次发现,堪称山东地区北朝至隋铜佛像断代的标尺,被专家学者称为是“近年来中国佛教考古的可喜收获”,对于研究北朝至隋代佛教造像的制作工艺、雕刻水平及类型、分期、材质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些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佛像,基本都出土于博兴龙华寺遗址,现藏于博兴县博物馆的一块龙华碑,记录了龙华寺曾经的繁盛。而这些佛像和龙华碑本身能被发现并最终入藏博物馆,却都充满了偶然。

挖土垫地基挖出“东方维纳斯”

 

  张淑敏,博兴县博物馆馆长,曾出版《山东博兴铜佛像艺术》,并主编《山东白陶佛教造像》,对于博兴县博物馆馆藏的众多佛像,张淑敏如数家珍,而归纳起这些佛像被发现的过程,则大多属“偶然”。

 

  张淑敏告诉记者,最先一批佛像被偶然发现,得追溯到1976年。

 

  1976年清明前后,博兴县张官村村民张立山在村东南角盖房子。同村的张文臣与张立俊在其院子里帮忙挖土垫地基。当张文臣挖到70多厘米深时,怎么也挖不动了,下面好像有砖或石头之类的东西,很硬。张文臣与张立俊一边捉摸着底下是什么东西,一边继续挖,很快,真相大白:三尊巨大的石佛造像并排躺在地下,最大的一尊有2米来高。三尊佛像头虽然断了,但还和身子对接在一起。更让张文臣和张立俊想不到的是,他们又往南3米多换了个地方继续挖土,没过一会儿,竟然又挖出一坑石佛造像和白陶佛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蝉冠菩萨像便在此时出土。可惜的是,这批造像被发现后大部分散失,已经无法知道具体数量。

 

  从1979年到1981年,博兴县文化馆文物干部李少南对这批佛像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抢救、征集。过程十分艰辛,为一件佛像,李少南不知要跑多少腿,(多少嘴。每征集到一件佛像,李少南就用自行车、地排车,从几十里远的村子里往县城带。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三年的抢救、征集行动,李少南共追回72件佛像,其中有9件带铭文。而最为珍贵的是如今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禅冠菩萨像。这件东魏时期的禅冠菩萨像出土时已断为三截,征集回来后若干年后又历经流亡英国、日本的曲折,最终入藏山东博物馆。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