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藏传佛教祈愿礼俗与健康的关系

  二、祈祷与健康的关系

 

  如前所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难。反而言之,健康长寿则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所以,藏族人常以“才让老嘉”(轁︽臱繴︽興︽繿義——汉意为长命百岁)来祝愿他人。本文所谈藏传佛教祈愿礼俗正是人们就此辅助于生活现实的具体行为。藏传佛教宗教信仰的祈愿活动就其心理活动“静”(如默颂六字箴言、坐禅等)而言,可达到心态平静、心理平衡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助于身心健康;而就其“动”(如磕长头、转经轮等)而言,从运动学、医学的角度讲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故而,我们认为,在藏传佛教祈愿礼俗中,无论其“静”还是其“动”都有益于身体健康,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

 

  前文中,我们就藏族常见的祈愿礼俗进行了评介,从表面上看,人们是通过祈祷来实现自己的信仰,从实质功效上看,人们是通过祈祷来求得健康平安、驱逐烦恼、净化心灵。也就是说,这些祈祷方式不仅是信仰的、精神的依托,而且更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对藏传佛教文化不甚了解的人而言,对祈祷活动只看表面,认为是属“迷信的举动”,不加思索,妄加评论。其实,这些方式特殊的祈祷活动,针对人们的心理特点把“佛”与“ 人”连为一体,从而达到了宣教利民的双重目的。佛教中的“佛”指“一切智”,主张只要自己不懈地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佛,即“众生皆佛”。这种教理,不但达到了其统治和教化民众的作用和目的,而且将保健知识传播到了广大民众中间,从而达到了又一目的——普渡众生,利国利民。以下我们主要从医学、运动学和心理学三方面分析验证祈祷与健康的关系。

 

  过去,藏族文化教育集中于寺院。寺院是一座学科齐全、制度完善的高等学府。数以千计的高僧大德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如天文历算、医学、哲学、心理学等等。每个信仰者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和患病时,就要去高僧处占卜。为了祛病健身、净化心灵,高僧指示人们去磕长头、转经轮等,次数从百到万,从“百”、“万”中不难看出,其重点是“多”、“恒”和“动”,因为,佛经上讲明“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即体现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辨证规律,主张长寿之道在于经常做些必要的运动和劳动。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讲,磕长头的礼佛举止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不但能够增加肺部最大摄氧量和心脏血液输出量,而且也可增强肌肉的力量、关节的灵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加强消化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神经系统时时处于良好状态。这一运动同时也起降低血脂和减肥作用,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和胃炎,达到体格强壮、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效果。况且,信仰者之叩拜,尤重在心意,心情专一虔诚,动作徐缓安详,这种虔诚所带来的自信使心理安和舒畅,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益处。有学者认为,这种叩拜法实质上是一种气功功力,是全民族性的人体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大规模的科学活动,在当今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由此可见,磕长头除了宗教信仰之本身含义之外,又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最好运动,对身体有很大的保健作用。

 

  转嘛呢经轮的祈祷方式是经常性的活动,因经轮大小不同,有些经轮可用一人全部力量才能转动。从医学角度讲,经常转经轮对肩周炎、高血压、心脏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据有关医学界的统计资料证明,藏民族高血压的发病率较低,这与这些祈愿方式、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转佛塔可使人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人们对佛的信仰和虔诚使心神能够专一,排出了心中的一切杂念,从而使胸怀开阔,心态良好,有益健康。这如同煨桑时的诵经祷告,都是在心神专一的心境中进行,桑烟之香气也能使人心情愉快。从心理疗法看,祈祷是释放潜意识的不良积淀、消除精神负担的妙法,有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在广大藏区,大部分人无论走路、祈愿,手中始终持有念珠。拔动念珠虽不用多大力量,但据有关医学专家认为,它可直接刺激“少商、合谷、阳溪”等穴位,虽然是轻微动作,循环往复有开窍醒神、疏散风寒和活血作用。

 

  至于坐禅祈祷,又是一种养心健体的上佳方法。“禅”意为“思维修”或为“静虑”,谓心注一境、思维真理、安静思虑。佛教为了开发人的智慧,首先要求进入禅而安静思虑,所谓禅与智是相表理,即智非禅不成,禅亦非智不照。气功界认为,禅又属于气功,其治病健身的功效,经千百万人的亲身体验和科学测试已得到证实。坐禅使人益寿延年,使人的喜、怒、哀、思、惊、恐、悲等七情六欲保持平衡得宜,直到心情愉悦、心神清静,抑制内心愁苦焦虑,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圆融无碍、轻松活泼地对待生活的超然智慧,从而幸福安恬、身心获益无穷。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得到新的希望,对周围环境可得新的认识。所以说,坐禅有三大益:一获得坚韧的体魄;二可保持明慧的头脑;三可净化人格。[3]

 

  坐禅祈祷的人,将呼吸的重心移至称之丹田的小腹,目的在于以腹压为媒介,再以意志支配转交给神经系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松弛兴奋机能,产生镇定、安静、解毒之功效。因为,腹部呼吸等于给人体增加了一个辅助心脏,使得循环系统内部的血液量增加一倍,使得输送营养的功能加强,能够赋予已经萎缩了的细胞组织活力而健全起来,渐渐地复苏而得生机。坐禅能够治病,能够消除奇难杂症、慢性病等。有关外国专家学者对坐禅祈祷有如下深刻的研究结论:

 

  治十二种疾病:(1)神经过敏症;(2)胃酸过多症;(3)鼓肠病;(4)结核病;(5)失眠症;(6)消化不良症;(7)慢性胃下垂;(8)胃肠杂症;(9)慢性便秘症;(10)下痢;(11)胆结石;(12)高血压。

 

  心理方面的十种效果:(1)增强忍耐心;(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3)坚固意志力;(4)增进思考力;(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6)能使头脑迅速地冷静;(7)安定情绪;(8)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9)能使多种疾病消失;(10)达到彻底开悟的境地。[4]

 

  再之,无论什么民族,什么社会,无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水平,它们都对精神异常有一定的治疗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对精神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方法之外,另外还有利用宗教引用心理疗法、行为疗法、集体疗法等来治疗。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以为药物疗法是治疗精神病的最有效手段,然而,诸如镇静剂之类药物的实际疗效却值得怀疑。原因是,镇静剂一是对病人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这类药物又具有一种“紧身衣”的作用,一旦穿上再无法脱下。正如美国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在其《跨文化心理学》中指出:许多精神病可以不治而愈,现代医生的角色就往往显得有些暖昧不清了。利用宗教信仰,将信仰作为心理疗法能够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并给予病人一线希望,这种特性在疗效上往往比正确的诊断更为重要,“而且那些无意义的咒语、神秘的仪式能使病人产生安全感”, “巫师也可能和精神病医生一样具有治疗效果,甚至更为成功。”[5]

 

  现代医学对精神病患者的病因还是不甚了解,自然就很难做到“对症下药”。在藏族乃至其他少数民族中,运用禳鬼仪式之类的方法治疗精神异常及其普遍。我们从民族学的角度看,这种仪式实际上就是宗教的一种形式,人们认为,因精神异常并且久治不愈时,则认为是鬼神附体或是捉弄,此时只有巫师知其原因,人们就请巫师做法治疗。于是,医和巫、医疗和巫术密切结合,药物作用与宗教心理取得了自然的结合,求药与求巫都统一于治疗过程中,信药中有信巫之成份,这种方法对患者有特殊疗效,有初见成效之实质功用。现代医学所采用的心理疗法,如“自律训练法”、“松弛法”就是秉承了佛教禅功技巧。日本学者曾经对癌症患者做过一个统计,发现精神状态好的患者一般活的时间较长,情绪焦急突变的人只会使病情加剧。按心理学角度讲,人在与周围环境交往过程中不仅认识着自然界、社会及其与自己的关系,而且也会通过这些关系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力量,从而把自己从客体即非我中区分出来,作为一个主体即我来加以考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信仰者对死抱着一种从容的态度,因为,人们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之规律,人非死不可,唯有佛教能把自己安乐地送到另一个世界,如此就不致由于情绪不好而使病情恶化,相反,这种念头和精神给人提供了杀死病菌的强烈生命力,结果反而使人活得相当长久,有抵抗癌症的疗效。从我国精神病学者对一些少数民族精神病治疗的研究资料来看,宗教在精神病治疗中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认为少数民族精神病人的衰退率较内地(汉族聚居区)低,并且能够保持劳动力,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对待精神病人宽容、关心的态度有助于其病情缓解;其二,心理治疗(巫术)也有一定作用,其禳鬼仪式的确使一些精神病人的病情缓解。[6]同时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而且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往往会产生最大效果。

 

  有人作过这样一个统计,在世界著名的长寿地区,如原苏联阿塞拜疆,百岁以上的人占万分之六点三,厄瓜多尔的比尔卡地区占万分之一百一十,而古代中国高僧中百岁以上的却占万分之二百一十,大大超过了当今世界最长寿地区。[7]其原因不只是“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而且也是“少忧、少恼、少希望”、“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之因素。密乘无上瑜伽部说,心理上的烦恼必导致中脉道缠缚阻滞,使十种气质受阴或错乱,生种种病。从现代身心、行为医学的角度看,佛学关于身心世界的基本理论,可以看作圆满的身心、行为医学哲学。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从其最低价值而言,可看作身心疗法的最佳体系。所以,日本身心医学家池酉次郎在其著作《自我分析》中说:“近年来,欧美的心理疗法和专家们却转而关心重视起东方宗教哲学了,有些人对其理解和研究相当深刻。”[8]该著还论证了宗教的祈祷、坐禅等活动的医疗价值,把佛教的慈善、智慧、无心的训练等引入身心疗法,对精神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益。

 

  佛教主张用正确的思维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思维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这一点也已成为欧美和西方社会人人尽知的常识,同时,作为一种心身疗法而被接受。佛教信仰者诵经时,放舍万念,以虔诚静心,心徐缓诵,配以单调的节奏即鼓、法器等的和鸣,加之佛堂布置庄严,与松弛疗法、催眠疗法的诱导有同样的效果,很容易使人进入气功状态。《自我分析》一书中还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现代气功界流行的“气功朗诵法”、“听音乐静法”,即脱胎于诵经祈祷,而其入静效果未必及于佛教的诵经。

 

  佛教还没有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藏民族信仰万物有灵的苯教。在人们的主观能力与客观世界自然力的比差相当悬殊的情况下,苯教的代言人巫师在社会广大民众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尤其对患者而言。何以如此? 理由是:从巫术及其原理看,这是可能的。因为,虽然巫术也不是完全凭空而来的,但它里面也有歪曲和虚妄的信念,这些信念就是它相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人们不可见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信人反过来对这些外界产生影响等等。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处于蒙昧中的原始人十分信任,只要采取相应的巫术方法和手段,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影响外界和他人,并获得成功。它的确是一种带有原始色彩(虽然至今经过了千百年的社会发展史)的心理治疗方法,但这种方法在一些少数民族精神异常治疗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说,它在过去和现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尽管好多人将其视为“迷信”、“虚妄”等等之类。我们在探讨民族文化问题时,以学术的眼光把它置于原始文化的背景之中,给予科学的审视与探索就更有必要。藏传佛教经典之多浩如烟海,许多有关藏医学的书籍,往往作为一部佛教经典保存下来,就是专为宣讲教义的经典中,也会夹带有关医学的内容章节,如《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经》、《佛说医喻经》等等。现在佛经中的这些医学知识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专家的重视,并对经典著作进行了整理和编译。所以,我们以为,佛教信仰和祈愿礼俗在一定范围内与科学无相抵触或矛盾之处,在其所含之哲理反而更加真实和保证了科学的精密。

 

  人类在科技文化、医学较落后时期,每个民族对疾病的发源和医治都有一定局限,这方面不仅是藏民族。“生命在于运动”这一概念对现代人而言并不陌生,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生命的运动使一切生物都具有生物能量场,人体这个超级系统也不例外。通过运动,可以使人体生命能量场得到强化,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防抗病的能力,使人身心健康、增长寿命。难以相信,早在一千多年前,佛教就掌握了这一辩证法,而且在广大僧俗民众中得以普遍推广。为此,梁启超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 [9]孙中山先生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10]赵朴初先生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11]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