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与国学的融通
二、对教理的中国式诠释
中国僧人对于佛教教理的诠释,经历了一个由接受理解到创造性发挥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东晋的道安,中经僧肇和华严宗的实际创宗人法藏的推动,到唐代禅宗的实际创宗人慧能那里,达到了高峰。
道安的贡献之一,在于接受佛教“两个世界”的世界观,突破了固有哲学“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把玄学中关于体用关系问题的探讨,引到关于真俗关系问题的探讨,引到关于彼岸与此岸关系问题的探讨,实现了固有哲学思维模式与佛教哲学思维模式的对接与转换。
玄学是道安接受佛教的前提,但他的理论思维深度显然超过了玄学。玄学家的本体论追问,涉及到如何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可是,他们沿袭“一个世界”的思路,仍然搭建不起单独的精神世界。玄学家所说的“无”、“有”、“独化”之类本体,尽管相当抽象,但还在实际世界之中,还是对世界的肯定,并没有充分地讲出超越性。他们没有树立永恒的价值目标,没有找到“终极关怀”之所,没有找到消解人生苦恼、净化心灵空间的有效途径。人既是一种肉体的存在,又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建构精神世界。正是出于这种精神需要,道安才会接受佛教。
道安的世界观同玄学家的世界观相比较,根本的区别在于,他选择的讲法,不再是“一个世界”的讲法,而是“两个世界”的讲法。他把佛教的教理归结为一个“无”,提出本无论。他说:“明本无者,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①本无论与王弼的贵无论相比,似乎只有一字之差,其实意思完全不同。“贵无”论所讲的“无”不是对“有”的否定,而是对“有”的肯定。王弼《老子注》第四十章注写道:“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为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这样的“无”,显然不是虚无,而是“全有”的意思。本无论所讲的“无”乃是对“有”的否定。“无”属于彼岸世界,是绝对真实的本体;“有”属于此岸世界,是执取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五蕴)生成的假象:二者不在一个层次。贵无论讲的是抽象本体论,而本无论讲的是超越本体论。
道安接受了佛教超越本体论思想,也接受了佛教缘起性空的论证方式,以分析的进路论证“无”的本体性,改变了玄学家综合的进路。佛教为了证成彼岸世界的真实性,势必否定此岸世界中事物自身的真实性。佛教否定事物自身真实性的主要手法,就是缘起性空。龙树在《中论》里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无)。”②宇宙万物既然都是缘起的,那就是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的,必须以“空”为体。“空”的意思是说,任何现存事物无自性、无自体,因而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道安在阐述本无论的时候,把事物的成因归结为五阴(五蕴)聚合,采取的也是分析的方法。本无论比贵无论的深刻之处在于,不仅树立“以无为本”的观点,而且找到论证的方法。王弼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道安接受佛教的超越本体论,用分析的方法论证本体的超越性,讲得比较到位。不过,本无论的讲法,以“无”为般若学的核心范畴,尚未把“空”放到核心的位置,多少还有一点格义的影子,有不够准确之嫌。他讲出了本体的超越性,树立起彼岸世界的观念,却未论及本体与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未论及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关系,也未完全跳出玄学的话语系统。比道安晚一些的僧肇,对般若学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找到了“解空”这样一种更新的理解方式。
按照僧肇的理解,佛教般若学的核心范畴不应该是“无”,而应当是“空”。他不赞成道安提出的本无论,认为道安过分凸显“无”的超越性。他对本无论提出的批评和质疑是:“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③把本体说成“无”,固然表达了般若学反对执取“有”的意思,却不能给实际事物提供哲学依据。“无”只能表示对“有”的否定,不能表示对“有”的肯定。倘若本体完全不对实际事物表示肯定的话,便切断了本体与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切断了这种联系,本体变成了无用之体、空洞之体。因此,不能把本体仅仅安置在彼岸世界,必须看到本体的此岸性。在僧肇看来,对本体的称谓,不能是“无”,而应当为“空”。使用“空”这个本体论范畴,既可以表示对“有”的否定,也可以表示对“有”的一定程度的肯定。
在“解空”的时候,僧肇没有像道安那样采用表诠的方法,改用遮诠的方法,即从反面来讲本体不是什么,以此表显“空”的哲学意涵。在他看来,本体“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意思是说,万物“非真有”,乃因缘和合而成,却没有自性和真实性可言:就万物不真实而言,本体为空。然而,万物又是“非真无”,换句话说就是“假有”。“假有”毕竟不等于空无所有,也是一种“有”。对于无与有,不落任何一边,才符合佛教般若学的中观原则,才是“空”的确切意涵。他在《不真空论》中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万物尽管存在,但不真实,故而本体为“空”。然而,“空”不等于“无”,而是把“有”和“无”统一起来,把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联系起来。僧肇既看到本体的彼岸性,也看到本体的此岸性,理论深度超过了道安。由此也反映出,僧肇的理论兴趣,已不放在论证本体的超越性,而转向论证本体的本根性;不在强调本体的彼岸性,而在强调本体的此岸性。他已把目光从彼岸世界转向此岸世界,贴近了中国哲学肯定世界的传统,启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法藏对般若学的理解,比僧肇更为重视本体的本根性。他把中国固有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印度的讲究超越的哲学思维模式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佛教般若学的中国化,创立了法界缘起说。
法藏认为,每种事物只存在于全部事物所构成的整体之中,不可能单独存在,因而才没有“自性”。处在整体普遍联系中的任何事物,皆由因缘构成,呈现为虚幻的“事相”。就具体事物自身来说,没有本质的规定性可言,但它存在于整体的普遍联系之中。世界万物作为客体,又同主体相联系,“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象方生”④。通过否定世界万物自身的真实性,来凸显本体的绝对性,在这一点上,法藏同佛教是一致的,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他并不着意凸显本体的超越性,而着重强调本体与现实世界同在。他指出,法界有四相,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相当于形式繁复、多种多样的现象世界,理法界则是规定现象世界的本体界;理事无碍法界表示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的圆融关系,事事无碍法界表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圆融关系。法界虽有四相,其实还是一体,这叫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⑤。
法界缘起说强调本体与现象同在,强调现象只有与本体相联系才成其为现象。法藏以金狮子为例说,“一一毛中,便摄尽无边狮子”。金狮子好比是本体,每根金狮子的毛都是金狮子的体现。法界缘起说的特色在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同一性,强调“理彻于事”、“事彻于理”。二者相彻相存,理就是事,事就是理,融为一体。在这里,法藏已经成功地把佛教的超越本体论改造为本根本体论。他的哲学思路,不再是印度式的真俗对立,骨子里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不再是印度式的条分缕析,而是中国式的整体综合。他在不违背佛教教理的前提下,强调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整体性,不再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彼岸世界,而是拉回归到此岸世界。按照法藏的法界缘起说,诸佛与众生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同在的关系。诸佛不在虚幻的彼岸世界,就在此岸世界之中,就在众生之中。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熔融,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相即相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法藏已把印度式的出世的佛教,改造为中国式的入世的佛教,开启了中国特有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
法藏完成了对佛教般若学的中国式诠释,而禅宗的实际创宗人慧能则完成了对佛教涅槃学(或称解脱学)的中国式诠释。同华严宗相比,禅宗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所关注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把超越的本体转化为内在的本体?如何从内在性的角度领悟佛性?如何看待佛与众生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再把理论重心放在本体论方面,而转向了价值论,以“佛性”为核心范畴。禅宗的哲学思考,更加贴近天人合一的模式,突出了“价值主导”的意向。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视域中,从“天”的角度看,本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依据;从“人”的角度看,本体是人生意义价值的终极依据。价值本体对于人来说,不可能是外在的关系,而只能是内在的关系。
禅宗在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向度上,走得比华严宗更远。他们不但要把超越的真如本体根植于此岸世界,还要进一步根植于人的内心世界,化超越于内在。慧能对印度佛教外在超越路向提出质疑:“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⑥在慧能看来,佛性作为本体,作为成佛的依据,不能在众生的本性之外。倘若设想佛性在众生的本性之外,岂不意味着众生不必以佛性为本体、为归宿了吗?岂不意味着众生没有成佛的可能性吗?岂不意味着佛教对于众生没有价值范导的意义了吗?因此,不能设想佛性在众生的本性之外,必须承认佛性就在众生的本性之中。慧能的结论是:“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⑦由于佛性内在于众生的本性之中,因此佛和众生的关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⑧这意味着,修行者成佛的路径,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于是,慧能便从印度佛教外在超越的路向,转向中国式的内在超越的路向。
责任编辑:小萌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