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

《公孙丑》章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勇气。孟子认为,养勇即是养气,但是养气也有不同的方式,或者说,勇气也与勇气不同。比如北宫黝和孟施舍二人的勇气,不辩是非、不分善恶,也不论对方身份地位,都一概的毫不畏惧,只不过孟施舍会考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胜,然后‘视不胜犹胜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燕乌集阙读经要目总纲

 

      《经习会—孟子》二零一五年7月31日

 

      《公孙丑》章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勇气。孟子认为,养勇即是养气,但是养气也有不同的方式,或者说,勇气也与勇气不同。比如北宫黝和孟施舍二人的勇气,不辩是非、不分善恶,也不论对方身份地位,都一概的毫不畏惧,只不过孟施舍会考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胜,然后‘视不胜犹胜也’。这种勇气与孔子所说的勇有很大的区别,曾子说:“我曾经从夫子那里听说过什么是大勇。反躬自问,如果是自己不对,即是对方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不去惊惧对方;如果自己的做法符合道义,那么即便对面有千军万马,我还是要做我该做的事。”能够面对千万人而不动摇,这便是以志为心主而带动气的大气魄。这也是孔子能四十不惑而孟子能四十不动心的基础。告子也能做到不动心,但是他的不动心又与孟子不同,告子不得于心也不会动气,这是孟子赞同的,但是告子如果不合于言语也不去探究言语背后本心的善恶,这就与孟子不同了。在孟子看来,告子的这种养气的方式,就像是让庄稼与杂草同生。

 

      孟子养气的方式传承于孔子,即‘持其志,无暴其气。’如果把气解释成喜怒哀乐这样的情绪(赵岐注),那么这句话就好理解了。首先是立志,并能把持住自己的内心,即孔子所说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正气。然后再以心志来带动情绪,而不是以情绪来扰动心志。(插话:魏晋时期有场著名的辩论,'圣人有情乎?',我想,圣人也是有情和情绪的吧,只不过是其情发得端正,孔子也有喜有悲,但都不是发自于私心私欲)孟子善于养气,而且是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直养即是以善道来养,集义而生,才能无馁于心,才能养出充沛于天地的浩然之气。这也是文天祥养勇气的方式,他的《正气歌》正是脱胎于此。

 

      孟子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再扩大一点便是仁爱之心了吧,这爱,是对世界的爱、是对真理的爱,但是爱,不仅仅是真的需要勇气,更是需要真的勇气。

 

      【引用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