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有无和欲之有无

《老子》有诸多版本。不同版本之间,文义差异很大。我们读书会选用的《老子今注今译》是陈鼓应先生根据王弼抄本、参考郭店出土竹简而整理的内容。对我们初学者而言,一路参详下来,似乎也有悠遊于道的感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燕乌集阙读书札记(儒学经典研修要目总纲)

      2015年6月2日 燕乌集阙“老子速读”

      《老子》有诸多版本。不同版本之间,文义差异很大。我们读书会选用的《老子今注今译》是陈鼓应先生根据王弼抄本、参考郭店出土竹简而整理的内容。对我们初学者而言,一路参详下来,似乎也有悠遊于道的感觉。

      本次读书来了一位老先生,研读《老子》有年,隐于美国乡村,提出以“大爱、直观、冥想”来理解老子。老先生读的是帛书版本,文字和句读都有不同,于是理解也不同。我亦觉得很好,不同的理解推开不同的门窗,每一扇窗户都让我们的视野更为丰富,思考更为深入。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在于争论谁对谁错,重点是我们感受和领悟了什么。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亦是为己。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

      我们重温了第一章 ,帛书与我们读的本子出现了两个不同,争论在道之有无和欲之有无。我们读做“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万物之母。”把“无”和“有”看作道的生成状态,可与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互参。帛书则写“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在无名有名之间,着意了人给万物命名这个行为,人类的痕迹比较重。第二点不同在于,我们读的本子写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理解为“道”在显显隐隐当中既让人觉得神妙难寻又会偶露端倪。帛书写做“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意思偏向于人对自身欲望的观照,人在无欲的时候才会通透,能感知“道”的奥妙,有欲的时候需要周边事物的呼应,却能感知“道”的边界。我当时蛮惊讶的说这一章难道不是写“道”吗?老先生说,不,这一章写人。我顿时觉得这个解释也很好。老子是非常看重人的,无论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还是书中的贵生思想,都能看出老子对人这种灵性生物的尊重。终究是人写的这本书,人感知着万物与内心的关系。有欲也好无欲也好,是一体的两面,相反相成才能接近道的奥妙。这样的解读,不是去试图看清那个超验性的“道”,而是回归人自身,回归内心。而心与道,怎么说呢,本身也是一体吧。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