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之木尝美矣——读孟子告子篇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燕乌集阙读书札记(儒学经典研修要目总纲)


      《孟子》 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一日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此为孟子卷二十三开篇之言,译成白话便是,孟子说:“齐国东南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的啊,可因为在大国之郊野,斧斤时时砍伐之,还能保持茂盛吗?牛山之木当然也有日夜生长,雨露滋润,奈何牛羊放牧践踏其间,久而久之便成了光秃秃的牛山。人见其光秃秃的模样,以为牛山未尝有材未尝有美,这岂是牛山本来的样子呢?”

 

      这是孟子在与告子短兵相接辩论人性,将告子的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一一击破之后,所做的接续论证。文字高妙,论证简洁,讲出了世间万物皆需滋养的道理,万物皆需要滋养,那么人性的善呢? 仁义呢?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落回到了人的身上, 仁义又岂能无端生长?人性中的善也需要时时滋养,耐不得“斧斤旦旦而伐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类比,也是 非常现实的描述,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心之中,夜深人静偶然一念之为仁,白天在世俗生活中一滚(旦昼之所为)很容易便消磨光了。日复一日,心中常常被旦昼之所为占据侵扰,仁义之心时在时不在,没有滋养,在也只是一瞬。这便是孟子所言的放心,所谓“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心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那要怎么样去将其求回来,或者说怎么“养”呢?

 

      则是孟子引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 ”,操便是操守操持,不舍弃。 在普通是非层面的对立的善恶之上,人性中有着更高层次的善,心之四端,皆为内,是进是退,则尽在己。对于哲学层面的善恶,需要更加细致的解释和论证,不敢多言。若 对于自己和读书会众友而言,小子尝试解之,“操则存,舍则亡”,便是一句话:“坚持学习而已”。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与诸君共勉。

 

      特别感谢纹锦的校正。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