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孝为先:读论语尽孝道

自三月四日起,燕乌集阙读书会论语组开始新一轮的《论语》训读。读完《学而》和《为政》两篇,我们发现:“孝”作为孔子倡导的最为基本的伦理规范、有若所说的“仁之本”以及后世所称的“万善之先”,主要在这两篇里体现。

燕乌集阙读书札记(儒学经典研修要目总纲)

 

《论语》训读组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罗文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万善孝为先

 

      自三月四日起,燕乌集阙读书会论语组开始新一轮的《论语》训读。读完《学而》和《为政》两篇,我们发现:“孝”作为孔子倡导的最为基本的伦理规范、有若所说的“仁之本”以及后世所称的“万善之先”,主要在这两篇里体现。下面把有关“孝”的八个章节辑录如下:

 

      《学而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通过仔细揣摩夫子的教诲,我们有所心得有所感悟: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反哺”,知道感父母恩。如果一个人为人孝悌,那他(或她)就具备做一个“好人”的基本素养,这个人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反之,如果一个人嫌弃父母或者不友爱兄弟姐妹,那这个人即使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自孔子提出“孝悌说”,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君王和文人,都主张“以孝治天下”,“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在科举制度之前有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就是“举孝廉”,这些都说明孝悌乃一个人是否有德的重要标志。那么作为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子”呢?参照孔子的教诲,结合时代特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事父母,竭其力”,尽自己的能力给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是必须的。但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认为给父母财富越多就是越孝顺。过分看重物质赡养或隆重葬祭,在孔子那个时代,就是越“礼”;在当今时代,当你自身能力不够的时候就可能巧取不义之财,甚至以身试法,这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

 

      二、“父母唯其疾之忧”。在父母眼里,不论儿女多大,总是孩子,总是放心不下,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儿女,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不要污损自己的德行,更不能犯法,也是尽孝。

 

      三、抽尽可能多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面前,态度和心情很重要,尤其是父母说话唠叨或者年老多病的时候,要有“和气、愉色、婉容”,要耐得烦。

责任编辑:小赖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