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礼让人变得很高雅



  这个时候,我们的儒家开始关注我们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我们读《论语》,孔子那么好的学问非常不幸,春秋末世,我们看司马迁的《史记》,我现在记不太清了,叫做什么亡国三十六,消灭的国家多少,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天下大乱,这人哪都不像人,都像畜生啊,甚至比畜生还坏!为了要当一个诸侯,儿子可以把爹杀了,杀得下手,弟弟可以把哥哥杀了。孔子就讲啦,“鸟兽不可与同群”啊!人不能跑到畜生的队伍里面去成为里面的一员!

  那么我们就讨论了,这个人怎么样要跟他分开呢?要人人都有一种自觉,不与禽兽为伍。其实我们到今天这个老年人——现在大概你们这个年龄遇不到了——我们那个年龄老年人骂这个孩子——畜生!不得了啊,你不是人哪,是猪狗啊!一句话说得不对,你说得是人话吗?人说得出你这种话,做得出你这种事吗?乖乖把你从人的队伍里面赶走啊,这不得了啊,这不齿于人类啊,是不是?

  所以《礼记》里面说到,鹦鹉会说话,管什么用啊?它还是一只鸟。我们现在都在比口才,大学生们到处是(比)口才,这口才管什么用?《礼记》里面讲了“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人的行为有枝叶,枝叶茂盛,一棵大树,人在行为上的作为就像一棵大树,有枝有叶;“天下无道,则辞(言辞)有枝叶”,言辞有枝叶,一棵树,全是口水。所以古人讲,有人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那么鹦鹉也会说话,猩猩也能说话,但他们还是个禽兽。那么这个猩猩会说话都不算人,长得跟人也一样,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人是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

  “礼”是什么?《礼记》里面、《左传》里面说,“礼者,理也”,道理的理;“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不是局部的真理,而是一个永远的真理。你孝敬你爸爸,社会再发展,这都不变。礼制,前面一个礼是礼貌的礼,后面理是道理的理,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规范、制度,所以“今人而无理,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个地方指出来了,我们人还有第二步要走。就说我们一个人哪,现在西方喜欢讲灵与肉,灵魂跟肉体,或者说精神和身体,我们人就这两样东西嘛。你这个体质在进化,可是你这个心灵和这个体质的进化不同步,对吧?有的人已经进入21世纪了,可那个脑袋还在30年代,经常有这样的人。那么这个心跟他不同步,体质上进化得比较快,这个心相对滞后。这个人是从动物演变过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你看看自己是不是?无序,不肯排队,你看那个猪跟狗会排队吗?长一幅人样,但他不会排队,因为他那颗心啊,还在动物阶段,那颗心会指挥他不要排队,我们几十万年都不排队。无序、贪婪,乖乖那个猪啊吃到都吃不动了,睡到地上它还要吃,人也是很贪的,残暴、恶斗,这实际上就是动物的野性在我们身上的反映。

  那么你这颗心还有很多动物的东西夹杂在里面,它能指挥你说话做事不像个人。那怎么办?所以有“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我们每天到一个地方要想一想我怎么不排队呢?我怎么那么贪呢?这玩意儿怎么搞的,那个动物性怎么在我身上老会冒出来?那么要靠礼,要把它修身把它修掉,要把它抑制住。人人有这样的自觉,这社会不是这样啦!

  所以在那个时候儒家就看到了,我们在体质上变成人之后,还有第二步要走,这第二步我们才走了几千年,走了一万多年,远远没有走完——就是我们心灵的进化,才走了一万年,前面一步走了两百万年,后面一步才走了一万几千年。那么,我们只有每一个人都把自己身上的动物性全部消除了,就像毛主席纪念白求恩老三篇里边说的一句话,“要变成一个纯粹的人”,我们现在不那么纯粹,因为这个动物性还在我们身上,杂在里面,搞不掉,很困难。那么我们成为一个纯粹,彻头彻尾彻里彻外都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才是一个完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到现在我们还是半人,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所以我们人很自私,我们人老想干坏事,等等等等。

  那么,儒家的礼和乐就是试图要解决这个问题。礼使你有规范,见到老年人应该怎么样,见到老师应该怎么样,见到父母应该怎么样,等等等等,都有规范。出门的时候是年轻人先出去把老年人甩在后面,还是应该长者先幼者后。你有文化自觉了,你就知道这个时候我该怎么说我该怎么做,要人人都要朝这个方向走。这个礼是把你变得很高雅。我在清华开一门课叫《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竟然有人问我老师你的课有什么用?我说让你有个人样,有没有用?我们好多人没有人样的。那么,让你有君子风范,有人格魅力,再高一步,我们叫希圣希贤,希望成为圣贤。我们北京国子监前面那条街叫什么?“成贤街”。孔子是圣人,我们成不了圣人,我们成贤人。我们通过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行礼,时间久了它就内化了,成为我生命体的一部分,指导我的人生,我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一个真正的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