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用”
2015-03-19 14:28:42 来源:腾讯儒学 已浏览次
各位朋友,正如刚刚主持人所说的,今天我们明德讲堂,特别是腾讯儒学网第一讲开讲,开讲本来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我想他们提出来这个问题啊,也是我们当代人在讨论到儒学时候,最迫切或者萦绕在心头中一个大问号,我简单地来回答这个“大哉问”。
这个“大哉问”不是很容易回答的。就是儒学在我们今天,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当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前面有很多,蕴蓄了很多问题,因为儒学传统上大家都说通经致用,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能够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社会。但是儒学在当代,恰好也因为它的实用功能而备受质疑。各位知道,如果跟西方的哲学相比,我们的儒学在西方的传播,长期以来,从18世纪以来,孔子的《论语》等等这些学说在西方流传很广。但是,西方的人呢以西方哲学来对比我们的《论语》《孟子》等等这些儒家经典的时候,他往往觉得意趣不高,就是说觉得孔子只不过是讲了一些道德格言的一个这样一种世故老人,并没有太多抽象性的、概念性的这种思辨性的,思辨的一个表达,所以呢,会觉得他只是代表以一种世俗层面的这种道德格言的一个传播者。
在西方呢,他们对于老子的《道德经》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论语》。我们在国内受过西方哲学训练的人,也往往都会觉得我们儒家的东西太过平实,太过平实了,也就是说通常跟现实社会的关系太过紧密,儒家乃至于被贴上了实用主义的标签,认为中国因为受儒家的影响,我们凡事呢都是有实用主义倾向。正因为实用主义倾向,所以我们没有抽象的玄思,或者说我们缺乏了“为学问而学问”的这样一种思辨性的传统。很多人这么说嘛,对不对?我相信各位也听得到。
但是,相对来说啊,儒学又面临到另外一种指责,另外一种批评,说儒家恰好是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个讲法呢在孟子那个时候,《史记》里面就讲孟子被当时人所批评,叫做“迂阔”啊,“迂远不近事情”。就是他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他要不就讲三代,讲诗书,讲先王,先王之道,跟我们实际的人生社会它是有距离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儒家又常常被定位为“理想主义”,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讲的那一套恰好是不实用的,在现实世界上难以实践。孔子说了几句感叹话,经常被拿来作为我们证明儒家只是一个道德的理想主义者。比如说,孔子说,“道之不行,吾已知之矣”呀,我早就知道了啊;或者说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吧,孔子的努力被当成是事实上是不可为的,在现实世界上,这种理想是不可能落实的,没有落实,或者说可能也不可能落实,也许也不可能落实,所以他只是代表一个理想,在我们现实的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我们人,人都像禽兽一样,我们以本能跟我们的贪欲在过日子,我们的社会无非如此。儒家呢,它提供了一种理想,让我们可以向往,我们也可以借着这个来提振自己,但是终究儒家的理想在我们现实社会上它很难真正落实下来。
这两种南辕北辙的想法的评论,实际上它都很有意思,它都各自表达了两种我们对儒家的一种看法,一种觉得儒家太实用了;那么一种觉得儒家根本就不实用,它根本没办法落实下来,它讲的是一种理想。
那么各位要知道啊,有很多人,譬如我们近代像梁启超,梁启超他在讲先秦诸子学或者讲儒家的时候,他就认为儒家的学说基本上是一套政治哲学,是一套政治的学问,换句话说,他就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当代新儒家呢,它又会把孔子定位为道德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们会比较更倾向于从理想性这一面来讲儒家。
那么在传统上,孔子、孟子遭遇到的批评,后来宋明理学遭遇到批评,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宋明理学当时,清朝初年不是有很多人批评宋明理学说,这些宋明理学家讲这个天道性命啊,讲这些东西,事实上“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你对现实社会的这个衰乱,国家的危机危难,你没有办法拯救,提不出一个具体办法,无非把道德性提高了,那么最后呢殉国,最多只能如此,保护一种气节。所以清朝初年很多学者,因为批评宋明理学的不具实用性,所以他们强调他们的学问是“实学”,是有实际社会功能的这种实学,后来包括最典型就像颜习斋这类人。那么后来还有乾嘉以后的所谓“朴学”。“朴学”呢,“朴”就是质朴的意思,它是比较实际的学问,他认为这个讲天道性命啊非常华而不实,讲这些东西没有用。那么这种实学,在近代,如果各位熟悉我们大陆上的学术界,在儒学圈子里面,各位也发现儒学圈子里面事实上也有人成立一个实学的学会,就提倡实学,认为明朝中期以来因为反对宋明理学这种华而不实,讲天道性命讲得很高,但是不能落实在社会上,所以呢出现了一股思潮,这个思潮呢,主张它是实学的,主张这样的一套讲法。有一个这样的实学的思潮,这个实学思潮就是来对治儒家的这种不具有实用性,这样。
换句话说,那儒家到底是实用主义还是理想主义,本来就争论极大。那么我们现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儒家呢,它的实用性格,它有实用性的,刚刚讲通经致用,或者说强调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这套学问哪可以落实在老百姓日常生活里面去,这是传统儒家不断这样在讲的嘛。但是儒家的实用性啊,如果跟墨家相比的话,那又远远不如墨家,墨家恐怕是中国最强调实用性的,这个实用主义性格的,这样的一种思想。墨家会反对儒家的讲礼乐,为什么反对儒家讲礼乐呢?它认为,墨子不是写《非乐》嘛,认为儒家讲了这套礼乐文化,这些东西都是不实在的。举例来讲,譬如我们要这张桌子,我们要求买一张桌子,重点是这个桌子它要能装东西,负载物品,达成一个桌子的功能。那么这个桌子最重要的,我们要求这个桌子是它的材质,材质啊实不实用,而不是这个桌子的造型、色彩、雕刻。所以他觉得,他那个“非乐”的“乐”是泛指所有这些礼乐文采、文饰啊,如果用儒家的术语来讲的话,他就叫做“质而不文”,就是他只要“质”,质朴、实用这一部分,他不要那个“文”。儒家恰好不是的,儒家是强调“文”的,对不对?儒家叫“文质彬彬”嘛,他既要质也要文,他是两者都要的。所以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儒家不像墨子那么样地实用,那么样极端。
纯粹讲理想性的话,儒家又不如道家,道家恐怕更具有理想性格。荀子曾经批评庄子,说庄子讲得很高明啊,庄子很好,但是呢庄子叫做“蔽于天”,他说“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的关注点在于天,在于超越性,就是我们要超越这个时代,所以庄子一讲就讲“逍遥游”,这个大鹏鸟起飞起来了,往下看,你这些在地面上的小麻雀跳来跳去,我跟你境界是不一样,他从人界到了天界。所以他来看我们这个人世上的纷争、意见上的是非,他也觉得应该“齐物论”哪,对不对?所以庄子呢,他更具有现实上的超离感。那么老子也是如此,要不讲上古,上古的纯朴的世界,要不就讲什么小国寡民,对不对,那么这种对于当前的时代基本上是批判性的、带否定性的。并不是说我要,他当然也要治理这个时代,但这个治理时代是要回归一个更理想的一个时代里面去。
相较于这两家,如果我们在光谱上来看的话,就这两家它如果把它看成是左右两端的话,那么儒家呢就应该叫“叩其两端而得其中”啊,儒家相较来讲叫做综摄两端、中和为用,就是他有理想性,但是他有他的实践性格。所以儒家呢,他会不断强调他的学问不是空谈,是具有实践性的。那这个实践性是儒家这个学问中它非常重要的特点,它不是只是一套学说,他希望能够落实下来,这是对儒家的性格的一个基本的一个认定。
我们近代对儒学的这种用世,我们还有两种批评。我们当然也承认儒家的践履性格啊,就是实践性,能够作用于当代,我们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针对这一点,当代还有两种对于儒家的批评。
第一种是说什么呢?说儒家是希望对现实世界能够产生影响,产生作用,但是儒家在中国历史上,他最大的影响跟作用在哪里?在政治层面,在政治领域。而且近代人都认为,中国传统上这个封建专制、君主专制这么长,而且时间这么长,看起来这么巩固,都是因为儒家作为它的帮凶,或者作为君主专制的它的工具,作为这样的工具的这个地位,造成使得它这样这个君主专制能够延续时间这么长。这是一种主要的批评,近代这种批评我相信各位也非常熟悉,很多。
第二种批评是什么呢?是说孔子这一套讲法固然希望能够作用于当下,作用于时代,作用于社会,但是他这一套想法,他的产生这套想法的基础以及它的这个社会,实际上还是一个小农经济的社会。这个在这个小农经济这个社会里边产生的这种思想,他希望这种思想也能够对应于这样的一个社会,那么这样的一个社会恰好已经过去了,跟我们现在社会完全两回事,那么同样他的这个思想也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思想刚好也因为如此所以它不切合于当代。
这两种批评也是针对儒家的用世性格,就是他要作用于时代,接着就有两种这样的批评。
这两种批评其实都是蛮有趣的。怎么说呢?就是儒家要为我们的君主专制来负责,那么这就有很多种辩护辩论了。第一,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君主专制,当然在近代我们受西方的影响,我们使用一个西方的评论的模型,就是从孟德斯鸠、黑格尔以来的这个模型——自由的欧洲、专制的亚洲,那么这个专制的亚洲是跟君主专制统一结合起来的。那么这样一个判断,包括黑格尔对专制东方的判断,这样的一个判断事实上是经不起检验的,因为他本身的逻辑混乱,他对东方的文化基本上不了解,那是一种先验的判断。他们从气候、从地理、从人种等等各种角度,而且叫“立理以限事”的角度,就是说这个自由跟奴役的对比是已经先划好的,欧洲是自由的,亚洲是被奴役的,然后再去填空,找很多很多理由来去塞进去。他们找的理由大部分出于误解,譬如说认为中国过去的君主专制,君主统治底下老百姓没有财产权没有人身自由,君主完全凭他一己的权力来决定老百姓的生死,决定他的财产的归属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国来说是完全荒谬的。但是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因为在这个框架里面来理解,所以我们常常也就说,中国传统上儒家教我们,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有一位前辈就当面跟我讲过,说:我们今天怎么提倡传统儒学呢,传统儒学是讲这样一套的!这还了得!我说这个儒家谁讲啦?儒家谁讲了这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恐怕法家都没有讲过这样的话呢,对不对?那么大家都痛骂三纲五常,不晓得三纲五常到底讲的是什么。我们就把传统用恶意地解释的方式去满足这样的一个论述的模型。
说君主专制,儒家做了君主专制的工具。各位要想想看,如果儒家是做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的话,那么它在汉代就不应该提倡禅让,对不对?在汉代就不应该提倡禅让;那么它在宋朝它就不会被政府打压,被批评为“伪学”;它在明朝,明朝曾经四次毁书院,不准儒者办书院,为什么?到清朝要兴文字狱。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说,你们这些儒者大家都说考试,要考儒家,要读《四书》,《四书》到底讲什么东西啊?拿来给我看看。他一看之后大吃一惊,说:什么?这个孟子居然说,只听说杀了一个独夫,没听说过杀死了君王嘛,对不对?“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说君王把老百姓不当人的话,那老百姓也把他当寇仇,是不是?那这个怎么能容忍呢?他完全不能够忍受的。儒家的学说不但不是作为君主专制的统治,而且儒家用它的学说控制了整个中国的过去的政治体系,提供了许多的监督的一些机制。那么这个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我们来做政治学的讨论的话,这个当然是可以做更多的梳理。不过呢简单说,就是说,近代我们把儒家的作用主要看在政治层面,忘记了儒家在我们其它的领域里面产生的一些作用跟影响,这个是非常大的缺失。
第二呢,我们看待政治层面的儒家,我们的观点、角度又不得法,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事实上我们这个过去这几十年来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偏差。
另外就刚刚讲到,小农经济底下的产物,就儒家思想它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了。这个讲法看起来啊好像很具有说服力,实际上是最可笑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个讲法讲得通的话,那么所有一切古代的思想,中外的思想,都不需要看了。你现在还要谈柏拉图吗?还要谈亚里士多德吗?希腊城邦社会的产物啊,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呢?我们不需要读洛克啊,不需要读笛卡儿,不需要读康德、黑格尔,为什么?他们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都不一样了,为什么要读呢?对不对?这个讲法不是只用在儒家,如果它说得通的话,那我们所有学说,不是在我们现代的这些思想学说,我们通通都不要读了,不用读了,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一种思想发生在这种社会里面,那么所以呢它不适用于另外一个社会。那我请问你啊,一个思想不是会传播吗?我们在腾讯讲这个课,它是一个传播体系啊。思想跨越它的原生地域,原生社会,传播到另外一个地区去,在思想史上是最常见不过的。欧洲人,罗马相信基督教,难道基督教是发生在罗马产生的吗?它在希伯来地区出现的啊,但是它传到欧洲去,影响到现在这么大,到美国,它影响那么大,它的时代、社会都改变了,地域都改变了,那它为什么能够传播呢?在另外一个地方它能生根呢?影响到当地人。这才是思想史的常态嘛。我们讲一个荒谬理论,我们还觉得振振有辞啊,说它是发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所以说它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这个如果是持这样的观点,那这个人根本不用读书了,天下任何书都不用读了,对不对?
那这个讲法在过去讲是有道理的,它有它社会的现实,过去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哪,只承认人有社会性跟阶级性,不承认有普遍的人性,所以我们在讲思想的时候,也不承认思想有普遍的价值、永恒的价值,思想只能它是有历史性,没有永恒性。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又经常采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个想法,这个非常简单的庸俗马克思的这个讲法来讨论事情,所以我们会这样看。那么这个问题现在要辩驳它,已经是非常容易了。
其次,这个问题啊,它在近代,大家都所以相信,它是因为混杂着另外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传统跟现代的这个纠葛,认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发生于小农经济的经济社会,发生于君主专制的这种政治体制,到今天我们要走向现代,它不但已经不适用,而且它恰好是我们要打倒的对象。我们就应该打破这些东西,封建的礼法,打破这个,我们才能够走向现代。所以儒家跟现代社会的关系,恰好在于我们不让儒家在我们社会中继续起作用,这样我们社会才能够真正现代化。这种想法不稀罕的,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后来到了20世纪大概50年代、60年代以后,国际上开始慢慢有一些新的调整。因为原先我们的这样一个思考的模型啊,其实不是在讨论我们中国问题中出现的,是原来是西方人在讨论他们的社会变迁。“传统跟现代”这个讨论方式啊,是在讨论欧洲的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跟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那我们呢,是把这个讨论方式拿过来,用在东西的比较上。于是我们讲的西方啊,我们都是把西方的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的这些特征,拿来讲这是西方,我们忘记了西方也有中古,它有宗教,有着早期的这样一个社会,我们感觉好像欧洲从来就是民主的,从来就是契约的,从来就是法制的,对不对?从来就是政教分离的。那中国呢?是儒家代表了神权跟政治的统治权结合了,政教合一。然后呢?中国儒家,就封建社会嘛,封建礼法,忘记了原来讲封建是讲欧洲的封建,它不是中国概念的封建,对不对?讲得好像只有中国东方思想,中国它才是传统的,西方代表现代,中国就是要走向西方,或者用西方来改造中国。那但是这个讲法我刚刚说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本身调整了这个论式。它调整不是针对中西的调整,而是调整他们在解释现代西方跟他们中世纪的关系。过去的解释啊,都是反对中世纪,所以说中世纪是黑暗社会嘛,是一个黑暗的世纪,所以很多人强调叫“走出中世纪”。为什么呢?因为中世纪充满愚昧、黑暗、教会掌权,启蒙运动那个著名的词汇,叫做“解除上帝魔咒”,就这个意思。就人好像被上帝,过去上帝下了个蛊,这催眠跟我们看的那个童话故事一样,一个公主被巫婆下了咒语昏睡了,对不对,最后有王子过来亲吻她才醒过来。整个欧洲也是这样,被上帝啊催眠了,上帝的咒语,魔咒啊,上帝的咒语催眠了,这个人昏昏沉沉就跟着教会跑,他只晓得怎么崇拜上帝。到启蒙运动之后,人才打开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理性去思考,用自己眼睛去看,才重新看到世界。所以呢,黑暗的中世纪,理性以后开展出来的现代社会,过去西方的解释模型是这样。
但大家慢慢就发现,我们所说的现代西方的很多的想法,包括科学的创造,譬如说牛顿三大定律,那么近代人就会说牛顿的三大定律它是完全是一个在破除宗教以后出现的吗?不是的。因为牛顿本身是一个非常坚定地有上帝信仰的人,他发现这个定律啊几大定律是要寻找上帝创造这个宇宙,必然有他的规则,要去寻找这个规则,所以找出了定律。这一类的解释是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现代跟传统之间,它不是断裂的,它也不是逆反的、造反的、革命性的关系,它中间有很复杂的连续性。这个大概是50年代以后,西方开始有这样想法。那么我们的学者呢也开始运用西方的这个想法去处理中国的传统跟现代的关系,去解释说传统的很多看起来新的变革,它实际上它有传统的脉络。
那么慢慢到80年代,这样一个讲法,慢慢又更强化: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它的发展,它实际上它有什么呢?它有中世纪以来的这样的一个思想的渊源。就正因为是有前面中世纪这些思想的脉络,所以才发展出一个近代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等等许多这些东西。著名的韦伯的论述,为什么在80年代以后大家很多人来讨论,就这个道理。就是说传统不但不是一个要被打倒的东西,传统跟现代之间它本身还有藕断丝连,它有非常复杂的关联,除此之外传统还是造成现代、现代之所以如此的一个内在的根据,这样一套讲法。这个论述更进一步更强的就是讲,传统不但是“现代之所以为现代”它的一个依靠跟根据,而且我们如果把这个传统的因素,做更好的发挥的话,更强化发挥的话,可以让我们的现代更为健全。这就是后来叫做,我们把它称为东亚儒家跟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是说亚洲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慢慢它能够崛起,亚洲的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它的儒家传统、儒家的这个身份,所以儒家文化圈跟亚洲的新的经济圈它是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论述变成是传统可以帮助现代,造成现代社会它的产生,在经济、社会的变革上,它有很大的价值。
那么现在呢,当然纯粹从经济上来讨论传统文化或者儒学这个讲法的人,不是那么多了,但是现在我们开始,各位可以注意到,最近这十年我们开始又谈“普世价值”,就是儒学具有刚刚讲的它不是只有历史性,它不是只是局限于中国或中国古代,它在那时候产生作用,它对所有社会的人全世界人它都能产生作用的,所以讲儒学的普世价值,儒学可以作用于全人类,具有这种普世价值。那么这些讲法都是对于“儒学只是一个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不能作用于现代”这个思想的逐步的调整跟改善。那么慢慢慢慢我们现在可以承认,儒学它对于现代社会确实可以产生若干的作用,譬如说经济上的作用,已经论述很多了,甚至于在学界提出“两种资本主义”,一种是欧洲型的资本主义,它的内涵是新教伦理,那么亚洲型的,东亚的资本主义,它的内涵是儒家文化,等等就有很多这一类论述。这类论述,我不是完全承认他们的讲法完全有道理的,但是这些讲法其实都在解答,其实部分解答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今天的问题是问“儒家在这个社会还有什么用”嘛,对不对?那么在经济领域上,他们其实做了很多很多的答复。早期呢,中国最早在哥伦比亚读书的一个博士,当时写了其实也是属于这类的答案就是叫《孔门理财学》,就是孔子的学问在经济上到底有什么作用,特别是从现代经济,就是亚当·史密斯以后的这种经济形态,特别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经济形态,儒家可以产生什么作用呢?这种讨论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孔门理财学到80年代、90年代蔚然成风的谈儒家型经济、东亚经济、儒家经济圈、华人经济网络等等都是来谈这个。就是说我们过去认为儒学影响最大的是政治领域,那么假如这个传统的君主政治,我们现代大家不走君主政治这个路子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儒学它还有什么用呢?在经济领域,这恐怕是我们讨论得最多的。
那么各位看哪,这个儒学它的这样一个变迁,从原先我们觉得它是帮凶,它是工具,它是完全不适合的,是一个古老的、一个陈旧的东西,都要甩开。但我们慢慢走到后来改变了,变成说我们强调儒家它对我们现实,特别在经济上,在经济体制跟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可以高度结合的等等这样的一个讲法。事实上不是儒家本身有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社会的需求改变了。就是说,早期我们追求现代化,把现代化认为是对的,那么儒家只要是跟现代性相矛盾的东西、相违背的东西,我们都认为它是错的,所以我们用尽一切的可能性,去设想一切的理由来抛弃儒家,我们找各种理由来抛弃儒家。这是我们当时的社会需要。所以在当时,儒家承担了,儒家最大的功能在哪里?儒家承担了我们整个社会泄愤的对象,它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泄愤的对象。一个人受尽了委屈以后,那么这个时候他需要找一个泄愤的对象,这个时候不会想说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争气啊,我们总要找一个人来怪嘛。我们常常开玩笑说,一个人当他没办法的时候,他通常的态度叫怨天恨地骂爹娘,爹娘生我不好啊,生的时代不好啊,社会不好啊等等,总之不是我的错,我充满了委屈啊,所以都是你们造成的。特别是很多女孩子,她在发脾气的时候会说都是你都是你,对不对?我们这个过去讲儒家,其实也属于这种的,就是说都是你啊都是你,儒家承担我们所有的委屈,成为我们泄愤的对象,所以我们找了很多很多理由来说,儒家它有这个那个的问题。
可是我们现在其实是倒转了批判的矛头。现代我们为什么会大家会觉得儒家可能它越来越重要,它在现实社会上,起码在经济领域,另外在其他等一下我会再讲,在其他一些领域中,我们觉得儒家可以提供我们很多的资粮,很多的资源、粮食,帮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它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改变了。我们在经济学看,讲供给面和需求面嘛,儒家它作为一种学说,它供给我们什么东西,我们常常不见得我们需要,我们需要的是我们因为有需求,所以我们去找,希望儒家提供一些东西给我们。
而我们现在的需求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需求是,现代化这么久了,在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已经有几百年的整个现代化、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发展,那么它的整个社会的弊端、毛病越来越明显。那我们中国呢?走这条路子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但这一百多年来,慢慢地这个现代以及现代性,现代社会的性质,它本身蕴含的问题,它也越来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是我们现代人不快乐,现代人哪,现代社会不健全嘛,现代人不快乐嘛。这个是我们一个存在的现实。这个现实基本上包含几个大的方向:
第一个叫做“人心忧苦”。就是每个人活着都不愉快,各位到社会上去看就知道,一个社会它只要现代化,它的大众心理学的书一定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这个社会中,人人都心理不正常,沮丧,压力大,对不对?自杀。我们北大、清华、北师大,每年都要好多人跳楼,青少年自杀比例越来越高。整个这个社会中,大家都非常地忙,因为这个社会的机制,社会这个机制滚动起来,大家非常地忙,然后生命在这个社会中消耗很多,消耗非常多。但是呢,我们每个人又都觉得我们没有什么成就,这是所有人的感觉啊。各位想想看,苏东坡会比你们忙吗?比我们忙吗?绝对苏东坡没有我们忙。但是我们什么都没做出来,我们不像苏东坡、欧阳修他们也做了很多官啊,做了很多事,当时他们交通工具没有我们这么发达,被贬官一下走好几个月,对不对?但是他们写了很多东西啊。我们今天每个人都忙得不得了,但是每个人都没有成就,每个人都觉得压力很大,有很多的挫折感,人跟人的沟通有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丧失了意义的追求,忙来忙去常常有时不知所为何来,不晓得我们这个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个意义的追求常常被我们忽略了,或者无暇顾及。现代社会中,它有一个特别可怕的东西,是比过去的帝制,比过去的所谓专制社会啊更恐怖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科层体制”,我们这个组织啊。各位知道,“科层体制”我们平常在社会学中一般称为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只有政府嘛,它的官僚体制嘛。但是,现代社会它把所有这个官僚体制弥漫在一切组织中,所以学校也是这样一套组织,这一套组织就是“左右分科、上下分层”,叫科层体制,左右分科、上下分层,人是在每一个位置里面塞上去的。那么我们学校也是这种体制,医院也是这种体制,红十字会也是这种体制,任何组织都是这样。所以它科层组织无所不在,人不像过去那样,过去除了政府管我之外,人有很大的空间,现在你是没有的,你这个空间完全消化了,被这个网所缠绕,组织压迫住。所以在这个里面,人特别地苦恼、烦闷,人跟人之间又没有办法沟通,没有办法沟通啊。我们所有的精力基本上被我们这个科层体制剥削光了,压榨光了,我们其实工作之余的闲暇已经非常少了,所以你不要说在工作中就能够做意义的追求,工作之余你要进行意义的追求都非常地困难,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第二呢,就是什么呢?整个现代社会中,叫“欲望的侵逼”啊。这个社会中,我们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它的逻辑很特别的,它是鼓动欲望,刺激消费,然后创造生产,扩大产出,然后让你不断继续消费。我们基本的这些欲望,譬如说我要工作,我要吃饭,然后要买房,要娶老婆,等等,被这些东西,被这些基本的欲求所压迫就已经受不了了,何况你还有很多。你买了车,本来可以骑单车就行了,但现在呢你就想买车,买一个汽车买个小汽车,隔一阵你想换大车,对不对?刚开始的时候有小房子,慢慢又想换大房子。这个欲望不断侵逼你,逼迫你让你必须走,你被压迫得没有力量。这个社会中为什么权、钱横行呢?是因为这个社会它本身是一个欲望的逻辑在这里面起得这个作用。
第三呢是整个社会的败乱。这个社会体制不健全,社会的体制不健全,制度混乱,所谓“社会转型中”“转型期”,改来改去,政令、法规都不健全,那么在这里面大家都在钻空子、找机会,对不对?这些社会体制的不健全,我们有这么多的贪腐的现象等等,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呢?它是因为社会不健全,我们的社会的败乱所造成的,所以它本身这个社会体制、制度有很大的问题。这些往往不是我们个人所能改善的,我们在这样一个体制中,个人力量很小,无可奈何,对不对?所以更加深了我们的痛苦。
另外第四是什么呢?就是环境的破坏。整个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工业革命以后发展,看起来人增加了很多的幸福,科技嘛,整个工业革命以后,我们越来越能够利用我们的物资,但是实际上生态的破坏、环境的伤害非常大。我们现在想想看,我们青山绿水老早就没有了,天空往往布满了雾霾,对不对?这些都不用说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它就是一个这样的情况,生态问题非常严重。另外呢,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科技的奴隶,我们使用科技产品作为我们的工具,但是呢,我们完全不能离开它,甚至于说我们被它所牵引牵制。设想我们今天如果没有电,那我们生活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现在每个人拿着手机,手机本来是我们的工具,可是如果你一个人忽然之间离开了他的手机,你看看大部分人就开始就心慌了,手机,不在,就无所措手足啊,变成这样一个情况了。
这些东西加起来,正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所以我们想要改善这样的社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要去求助于各种思想。西方人,他会重新去想西方的宗教,就说工业革命以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人基本上把宗教丢了,或者是所认为的要脱离宗教,才能够启蒙嘛。现在慢慢就发现,一个纯粹的理性人本身是非常可悲的,他的感性,生命,生命本身,他只有头脑,他没有生命,那这个生命本身,我们要怎么样把生命的这种感觉找回来?从存在主义以降,基本上都是这个思路。
或者像讨论后工业社会的这些思想家,譬如丹尼贝尔这些人做例子,他就会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内在有非常严重的文化矛盾,那他的出路,解救的方法是什么呢?他就重提宗教,就是认为在这个社会中,人要重新跟上帝和解,重新从宗教中再得到内在滋养,否则的话这个人会疯掉的。
刚刚讲这个,后现代情境中,大家对于要怎么解决我们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有非常多的答案。那么有些思想家强调宗教,像我刚刚介绍的,有些思想家强调生态,就是我们要重新跟地球啊,重新跟地球和解,我们要重新跟大自然和解。刚刚讲宗教是人跟上帝和解,生态是人跟大自然和解,让我们这个生态得以休养生息,我们人不要再继续进行这个现代性的破坏,然后减少我们的工业跟科技的一些使用,那么这样的话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态变得更好。
那有些思想家认为,我们除了反省这个还不够,我们要讨论到我们启蒙运动以来、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已经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的生命观是一种机械的,机械的生命观,就是我们把整个世界想象成机器,那么人生也是跟机器一样,我们工作我们想象把自己变成小螺丝钉,对不对?国家就是一个大机器,社会也是一个大机器,我们用一个这种机械的方式来思考生命,这不对的,我们应该重新调整我们的人生观,应该回到中世纪以前那种有机的生命观,而不是把自己模仿成一种机械。
还有一些吸收了西方的这种支流,就是西方哲学中一些比较旁支的,譬如说一些小的信仰体系,基督教之外的一些小的其它的信仰,或者甚至于巫术,在中世纪时期被烧死的很多巫婆啊,还有很多巫术啊。那么这些东西,各位后来看包括《哈利波特》以来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在最近这些年又重新被大家提出来了?《魔戒》啊,《哈利波特》啊等等这些,就巫术,巫术的形象已经从过去啊完全负面的形象它已经改变了,你知道吧?它提供了我们现代人一种新的想象,新的可能,新的思想资源。同样的也就在这种整个大的思潮底下,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儒家也被大家认为,我们可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些对治、治疗我们现代社会疾病的一些药方。
那么在这里面,它就跟当时——我刚刚讲20世纪80年代以来,20世纪它从经济上来去解释儒家它在社会上它是有用的——这个解释的方式不一样。
在这个时代里面,儒家被认为在什么地方可以起作用呢?第一就是天人关系。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应”的思想,最能够符合现代的生态哲学、生态思潮。就是过去啊,譬如像我读书的时候,我读书那个时候,我们整个教育界,我在台湾读书的,我们的教育界其实跟大陆一样,因为从晚清、五四运动以来一条路数发展的嘛。就我们的基本上态度仍然是,我们就是讲现代反对儒家的,所以我们在解释儒家的时候,儒家讲这个“天人合一”啊都是被批的,被批判的对象。譬如说荀子,荀子的《天论篇》经常被拿出来高高举起啊,特别地推崇,为什么呢?认为荀子讲天就是一个自然的天,没有意志,天没有想法,天没有意志,不是像《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是的,天就是只是一个自然的天。而且呢,荀子被我们解释为他是要“戡天役物”。“戡”是,各位知道那个“戡”是平定的意思,我们戡乱嘛,戡是平定的意思,我们要平定天;“役物”啊,就是来役使,“役”是仆人的意思,仆役,就“役物”,我要戡天役物,就来把现实世界、自然世界,能够我们以人为主,能够利用起来。它是这种思想,你知道吗?把荀子打扮成一个现代的斗士,他要能够跟天能够抗衡,彰显人的意志,我不听你天的这一套。传统儒家大家讲说天命,我们说没什么天命,天不为尧存哪,不为纣亡啊,天只是自然的天,所以没有什么叫天命,那人应该彰显人的自我。所以这是一个完全强化的、畸形的、膨胀的人文思想,只有人没有天了,这是西方近代那个天人破裂的一个关系,西方近代,他的整个西方近现代的这个思想,他是发生在人跟宗教要拉开距离,人要跟神拉开,在这样一个关系中发展出近代思潮。
那么这样一种思潮所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天破裂。我们人不断去声张我们人能够怎么样,人可以代替上帝,人可以扮演上帝的那个角色,那我可以有创造性嘛,我可以出创造出任何东西出来,可以复制人哪,复制羊啊,我可以创生出无数的东西出来。
那么在这样一个关系底下,我们觉得儒家思想对于西方的这种人天破裂的关系,我们可以起一个调节,或者改善的一个作用。那么在这个作用里面,天跟人是互相配合的,中国的传统关系里面,那个“天文”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人文是相结合的,对不对?相配合的,所以人呢要叫做“参赞化育”,人参与天地的造化。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底下,所以我们特别讲跟生态的关系,叫做“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跟天地、四时能够结合。孟子他们讲数罟不入洿池啊,鱼鳖不可胜用啊,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这一类思想,就是我们不要滥垦、滥伐、滥捕,节制我们人的这种生活需求,让自然可以得到它的生命复苏的机会,等等这些思想就被我们大量地提出来使用。这是第一个,天人关系,儒家讲了很多的,天人合一嘛,天一关系,它对于整个现代西方产生的这种社会,它有非常大的治疗的作用。
第二就是人的关系。各位都知道,儒家的思想里面,特别强调的是自律,自律、自反、自省。我们看《论语》,一打开孔子讲好学,除了这个,后面马上就接着,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哪,反省啊,对不对?三省吾身。那我们读《论语》,你可以发现,它有一个是读《圣经》读佛经都没有的现象,是什么呢?譬如说佛祖,佛祖绝对不会说我错了,佛祖啊,世尊嘛,天下地下唯我独尊哪,他从来没有说我错了,你读遍佛经没有这个话的。那个上帝也不会就说我错了,但是孔子会,圣人会啊。孔子会说我错了,谢谢你告诉我,“大禹闻过则喜”啊,有过错,“君子之过,日月之食”啊,大家都看得到。儒家是一个强调自律、自反的,这个思想在全世界的思想体系中很特别,各位知道吗?非常特别。儒家强调“克己”啊,这“克己”包括了我所有的这种知见,我所有的自我,人都是在高度,具有一个高度的自反自省的精神中来去做他的事情。所以你别看孟子啊,讲了浩然之气啊,讲那些东西,但是第一步应是什么?自反,自反而缩,我自己自反以后说我没有错我是对的,这时候你才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说自反却发现我不对了,那时候要知过啊,君子要知过。那么这样的一种自反、自省的这种心理,所以儒家讲的那个“诚信”哪,儒家讲的“诚”啊,基本上不是对人哪,对别人诚信,是对自己,所以叫“诚意正心”嘛。“诚”呢,是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这个是“诚”。儒家讲的良知、诚心、诚意,这个都是对内的。人自我的检查,高于别人对你的判断,这个是儒家的一个基本看法,事实上这个也最符合人的性质。很多人会讲,很多人都昧着良心,我们这个社会中人找不到良知啊等等,其实良知非常简单,你注意看,每个人,别人在跟你讲,譬如我要跟你讲说小话的时候,说别人的坏话,告诉你一个秘密的时候,你注意看他的表情,他一定自己就先猥琐起来,声音压低、遮住,我偷偷告诉你,对不对?这个表情就是见不得人的嘛,对不对?如果说他觉得自己我的主张,我现在的见解我现在的看法是很正当的,他说话一定就理直而气壮,很坦然,对不对?这里面你自己有一个良知的判断。所以儒家说慎独啊,你一个人在的时候,面对自己,这个时候才是最重要的,你要面对自己,就不欺屋漏啊,在屋子底下,你自己诚恳地面对自己,所以儒家强调这个自反的精神,就是对自己克己复礼,自反,“庄敬”嘛那个“敬”,凡事呢就自己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就是儒家的基本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在近代已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面,已经很久,大家忘记了,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这个东西。我们近代不要说传统佛教、道教,佛教他不是一个外向型宗教嘛,所以可能你要去求解脱,或者是求神拜佛等等,他会去找这些东西。儒家不是,儒家是一切以自己为主,所以它不是一种他立型的,它是自立的,所以它内在发出一“诚”,自我诚意的这样一个态度,这里形成的克己修身的这个力量,这个是我们在谈现代人的自处之道,自处之道里面,大家觉得这个已经丢失很久了,应该重新拿出来来讨论。
第二呢,那人跟人的相处,人跟别人的相处。人跟别人的相处,我们近代强调是弱肉强食的原则,弱肉强食啊,适者生存嘛,弱肉强食啊。但是“弱肉强食”其实不是人文世界的原理,它是动物世界的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动物世界。动物世界里面,弱肉强食,它都是这样,但是人的世界不是这样。人的世界一定是应该是什么样?人文世界应该是叫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对于残疾的、力量小的、弱的这些人,你要照顾他,你要帮助他,这个才是人跟人相处的原则,人文世界的原理。各位要知道,在人文世界里面,“仁”,这个就是儒家讲的仁爱的仁,仁爱原则,人跟人相处的仁爱原则,要用来替代近代现代社会中的弱肉强食的原则,这是动物原则,儒家讲的叫“人禽之辨”,主要在辨这个。我有好东西吃,各位看动物,抢到一个东西,不让别的动物去吃。但是我们人呢,他会想要说,有这个东西吃,我们要想要给,强调礼让嘛,强调让,给更适合吃的人,更应该吃的人,我们强调这个,强调人跟人的关怀,而不是弱肉强食,你弱我就欺负你。
过去,顾炎武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是指什么呢?是这个政权垮了,这叫亡国。那什么叫“亡天下”呢?人相食啊,人吃人哪,人剥削人,人欺负人,人吃人,这个社会这个叫做“亡天下”,就是没有文化了,人回到一个禽兽世界。我们现在就是亡天下的时代,不是吗?因为我们服膺的是弱肉强食的原理,强者,成功人士对不对?强调的是这个,这是禽兽啊,这不是人啊。传统儒家强调仁,仁爱是什么?就是人跟人之间有关怀,有同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那我有关怀,有同情,这个就是“仁爱”嘛,互相协助,互相帮助,人跟人之间才有合作可说。所以用一种仁爱的原则来替换现在这种弱肉强食的原则,这个是儒家在人跟人关系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提醒。
另外呢,就“礼让的原则”,或叫“礼敬的原则”取代竞争原则。就现代社会,我们看,往往我们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小进学校老师教你竞争,那个小孩子啊,越是好学生越是表示你打败了很多人。什么叫成功人士?就是你把别人都打败了,这叫成功人士,这是竞争的原则。但是儒家谈的不是这个,为什么儒家要讲礼呢?过去我们很长时间说,儒家这个“礼”啊叫以礼杀人,礼其实不是杀人,礼是救人的。怎么说呢?譬如说,儒家说“礼始诸饮食”,从饮食开始,我这里有一堆好吃的,那我们怎么办?我们是照着动物的原则来大家打一架,赢的人吃?还是照我们人的道理,我们定一个规则,以礼,譬如说老人先吃,体弱人先吃,女人先吃,小孩先吃,生病的人先吃等等,这个道理,这是人文世界的逻辑是这样的,这是礼啊!这种礼是杀人还是救人?就是我们不要大家都打一架,我们现在根据这个办法,大家依照一个规矩,依照次序来,这叫礼敬的原则,尊敬。礼啊,不是只是一个形式,它内在表达的是人跟人之间的互相的敬重,人对天地的敬重,对事物的敬重,对人跟人的敬重,这个敬意它才能贯穿成我们整个文化的内涵,所以不会造成一个人他无所畏惧啊。我们现代社会中它基本上就丧失了这样一个原则,基本上就竞争或者斗争的原则,这个原则是要改变的。
另外呢,就儒家特别强调一个学习的原则。学习的原则就是说人活下来,他有学的义务,有学的权利。所以《论语》一开始就是讲学而时习之,《荀子》第一篇也是《劝学篇》,儒家最强调学,学习啊,人活着就是要学习。《易经》上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基本讲的就是从学问到实践它这一贯的过程,而这个学呢,是叫“君子没世而后已”,他是学一辈子的,我们人只要活着他就是要学习,生命是一个学习的一段历程。这跟我们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我们现代社会它只把学习定义为少年阶段,青少年,幼年、青少年阶段,学习是有阶段性的,学完了以后就不用再学了。所以我们的“学”主要是用来干什么呢?“学”目的是找到一个职业,是为这个做的,“学”只是一个工具嘛,我们找到一个职业,而不是学习就是生命本身,我们生命跟世界的关系、跟知识的关系,是不断吸纳、不断调整自己的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正因为这样,所以儒家也强调“尊师”,有师道。“师道”在儒家之中特别重要,是因为师道还有政治上的应用。儒家在中国的政治上很成功地把他自己变成了皇帝的老师,就过去的皇帝,他有经筵教育,就从皇子的培养到皇帝,皇帝每天早朝,然后下午,回去以后下午要上课,有老师来教你,教你儒家的一些道理啊。所以儒者呢,他一定扮演这个教导者——老师的这个角色。当然,他跟这个君主关系啊一直是一个紧张关系,君主服不服从他的这个教导,儒家强调叫“道尊于势”嘛,“道”——“天道”的道,“师道”的道,就是我们讲儒家之道——道的地位高于势力,现实政治的权位、势力,“势”就是权势,高于这个权势。这个有些皇帝是不认同,皇帝想要把自己抬高,“作之君,作之师”,他要同时既是君他也想要做师,这里面有一定紧张关系。但是儒家因为他是强调学习,强调老师,强调这个作用,所以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在近代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些调整。
那么在传统还有一些呢,就是对我们社会的,社会结构跟整个社会中,儒家它可能可以产生作用的地方在哪里呢?这个部分不是只是在现代,在古代也是这样,特别是宋明以后,儒家发现我们在过去把力量集中在于政治领域,效果是有限的,因为他跟政治国君之间一直有紧张的关系,所以宋代以后更强调了叫“化民成俗”,让儒学跟我们的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可以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在民间广设书院。这民间广设书院哪,书院跟学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是叫做“科举利禄之学”,是国家的教育,国家的体制,那么它的教育内容,这个学校是国家的教育体系,它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呢?教育内容就是,培养人参加科举,参加一个国家的科名考试,所以它的教学的内涵跟各位现在中学读书情况是一样,就是那几本课本,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练习背考,你练习你的答题技巧,最后你考上了,就是这样,这是学校。这个学校不是讲学问的地方,所以儒家他要在各个地方广设书院。书院最基本的,它是一种民间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谈的是刚刚讲的就是人道,做人应该有的道理,是儒家讲的这一套人道,人道的这个思想,让整个社会真正变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家都来讲习。书院呢跟学校不一样,第二点是什么呢?它不是那种,我们学校是圈地嘛,把学生圈进来,在里面给你一些教材,你就吃这个教材,吃饱了出去。但是书院不是,书院是开放的,它不是只教里面的这几个学生,它是面对整个社会来教的,所以附近地区的这些一般的老百姓都可以参加书院的很多的讲会,书院跟书院之间它有互动,形成了整个社会,我们把它用现代的概念来说叫“学习型社会”,实际上当时也就是朝这个方向在做。
第二呢,就是在孝亲跟养老,在家庭跟社区,家庭跟乡党、社区之间推行孝亲跟养老,就是孝的伦理跟养老,尊重老者,养老这个伦理,在家庭跟社区里面提倡这些,在历史上也非常有成果。
第三个是什么呢?一个有礼的社会,礼治的社会。这个社会里面以礼来治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中很多地方不需要直接的官方的统治。各位知道,中国传统上政府的管辖单位最低的只到县这一级,县以下这些大量的民间社会,它往往靠宗族,还有靠民间的礼啊,它就能够管理。那这里面它有一个辅助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宗族的族谱、族规,还有乡约。乡约是什么呢?乡约有点类似西方人上教堂一样,就是每个月他有定期,或者半个月一期,或者多久一期,大家聚会到一个地方,一个约所啊,到一个地方来,相约到这个地方来,然后读圣人的一些书籍。跟各位想想上教堂的道理是一样,去以后读一些经书,讲一些道理,互相劝勉、劝善,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事实上也慢慢有一些恢复的现象,比如书院、宗族,他们的这个劝善这些活动,它本身成为地区性的教育机构,那么慢慢慢慢让这个社会恢复这个社会原有的一种善,向善。各位知道儒家讲的是“明德”,“明明德”是干什么?止于至善,对不对?这个社会它能够明德向善,这样的一种这个社会是目前儒家在这个社会中已经起的一些作用,事实上很多书院,很多地方性的社区都在办这样一些活动,希望让这个社会,生机能够重新恢复。
另外,儒家在现代社会中,他还有一些是我们现代人,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他都必须会碰到的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第一是叫“生命礼俗”。我们的生命的过程啊,有出生、成年、结婚、老死嘛,对不对?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过程,而原来的儒家它在面对这些,它有一套生命礼俗,生命礼仪。就是人出生,成年,成年有成年礼啊,冠礼嘛,婚有婚礼,死亡有葬礼,祭祀(有)祭礼。那么这些礼是配合着人的一生,处理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的这个阶段,我们怎么样过得,这个阶段过得庄严又有意义。刚刚前面已经讲了,现代人缺乏生命的意义,儒家的这些礼它帮助我们提醒我们,它对于生命的意义如何来把握。我们现在看,我们现在的成年,没有什么成年礼;结婚呢,这个礼啊,结婚的礼学西方又学得不像,西方的那个礼它是跟教堂有关系的,跟上帝有关系的,那我们呢,通常结婚的时候只是跑到酒店去,大吃大喝,胡闹一通,完全没有神圣性啊。那这些礼,就是生命的礼仪,是现代也可以恢复的。
另外是什么呢?刚刚不是讲了吗?“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四季,天地四时的运行,四季啊,它的次序是相互结合的。儒家讲的天人关系,最简单的就是把人放在一个天地自然运化之中,人的所有思维、行动,我们的作息,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关系,是跟天地宇宙相结合的。我们现代人常常以为,我们中国人讲的小宇宙、大宇宙、人和天地的结合,这是出自于道家,或者出自于中医啊,殊不知这个是源于儒家最早的传统。儒家各位读过《礼记》的《月令》篇,就每个月有月令嘛,每个时令不同,我们人的行动也就有所变化。《逸周书》里有《时则(时训)》篇,也是讲人跟四季之间的关系,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在这个二十四个节气阴阳变转之中,人应该怎么样跟天地结合。所有跟天地结合这中间它有很多很多的礼仪,怎么过端午,怎么过三月三上巳,怎么过重阳节,它这里面结合了很多的礼仪。这些礼仪呢,后来当然变成了民俗,因为已经用了很久了,就变成民俗了啊。但是人呢,去体会这个自然,体会生命在自然之间的流动,这些礼俗对我们现代社会,对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假如说儒家对这个社会有什么用呢?我借着这个问题的梳理的方式提供给各位一些这一类的答案,就是包括了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社会层面的,还有我们人的生命的层面,这许多的层面都是儒家在今天可以对我们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一些角度,希望对各位能够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