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礼畅:拿什么来致敬我们的“国学”?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19世纪后期,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出现的,是民族文化危机的产物,其核心是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0世纪初,欧洲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大门,中国人认为之所以受此屈辱,原因在于技不如人,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

      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启了“致敬国学——2014年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礼的序幕。活动现场揭晓了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奖”的获奖名单,国学大家饶宗颐,历史学家李学勤分享国学终身成就奖。台湾大学哲学院历史学教授陈鼓应、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笑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已过世的汤一介等42名个人及组织获奖。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19世纪后期,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出现的,是民族文化危机的产物,其核心是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0世纪初,欧洲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大门,中国人认为之所以受此屈辱,原因在于技不如人,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海战又给了中国人当头一棒,为什么船舰优势明显的大清水师还是惨败给了日本,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作祟。一大批激进分子开始转而批判中国文化,这才有了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从此以后,“国学”开始衰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学热”逐渐兴起。同时,一个国家也必须找到并尊重自己的传统,找到自己是谁,这其实是一种自信的必然。

      笔者以为继承“国学”不能以“老学究”的方式继承,而是应该从全局上、从大文化的角度找到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脉络,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性的继承、建设性的吸收,吸收外来文明,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要在生活中实践传统文化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传统文化,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传统文化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春节,虽然跟过去相比,已经失去了很多文化的内涵,演变成了简单的吃饭和聚会。但是其中有很多文化的因子我们继承下来,像通过祭祖缅怀先人,就是教导今人更加珍惜现实的生活。

      一个民族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思想的高度,而这个民族思想的高度又是在对历史传承、挖掘的基础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向国学致敬是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向国学致敬不仅仅只有我们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