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成语穿越记

      大家都认为“化干戈为玉帛”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故事与大禹有关:“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单单从这段记载来看,在尧舜禹的时代,已经有许多的“玉帛古国”了,而且已经有了“诸侯”和“甲兵”,所有才会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成语。

      但从中国的考古发现和更多的文献记载来看,那时的“玉帛古国”应该没什么“干戈”,祭祀才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行为,即所谓的“有祀无戎”。至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连祭祀带打仗,应该是商周的事情。

      那为什么“玉帛”会成为古国(或者方国)与和平的象征呢?我们就以良渚文化为例来说说。发现于1936年的良渚遗址和以此而命名的良渚文化,以江苏、浙江的太湖流域为中心,是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大体处在距今5300至4000年之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关于良渚文明的衰亡一直有各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气候变化,干旱或者水患,给良渚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人们被迫大规模地迁徙。还有一种是战争说,当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地区,类似的古国、方国为数不少,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扩大地盘和人口,部落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良渚本来很强大,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了祭祀、修建祭坛、制造玉器等非生产性的劳动,导致国力日益削弱,被外敌消灭。然而战争的观点最没有说服力,因为即使被敌人消灭了,文化并不会消失,而且敌人也应该在这里重建都城,而不是留下大段的空白。

      事实上,那时存在着许多的玉帛古国,“有祀无戎”是可能的。只有当古国走向王国时,才发生兼并、资源掠夺和战争,只有“礼乐坏崩”后“尚武好战”之风才兴起。我国的文献上关于尧舜的记载大多是尧天舜日的美好生活,实行的是禅让制,根本不需要战争和武力来实现王朝的更替。而从炎黄开始,关于战争的神话与记载才频繁起来。

      也许正是如此,人们才会怀念玉帛时代,才会发明出“化干戈为玉帛”这句成语吧。考古发现也证明:到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盟誓确实是写在玉石片或者帛书上的。1965年在山西侯马发现的盟书就是刻在玉石片上的。考古学家还发现一些本应该有盟书的坑内是空的,于是怀疑那些坑里埋的应该是帛书。丝织品不好保存,也许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了。

      考古学家认为,干、戈都是与青铜时代的到来相关联的。考古学家李济曾说,没有青铜兵器也许就不可能有殉葬,因为杀人也需要得力的武器,只有杀人变得很容易才可能有大规模的殉葬。而且战争是有组织的武力冲突,在考古学上会有所表现,比如有防卫设施、有刀剑弓矢盔甲。但确凿无疑的战争证据在商代才出现。到目前为止,在良渚文化中并没有发现为了战争而进行的祭祀行为,也没有出现围城或攻防等工事,在大型墓葬中没有陪葬兵器,也没发现以人为殉葬的暴力行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