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方寺艺术壁画“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概述

      佛教教祖释迦牟尼佛约于公元前565年之四月初八,降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城,为悉达多太子,即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父亲净饭王是当时北印度贵族共和制度下最具势力之领导者,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太子19岁时出游四门,见老病死之相,满布苦难,遂厌世无常,于29岁的二月初八夜偷出宫门,骑白马犍陟离开巍峨皇宫,出家修学,寻求解脱生死、出离苦恼之道,经6年苦行,未觅谛要。36岁时,于伽耶村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发誓若不证悟,不起此座。经49天之静坐思维,于十二月初八破晓时,豁然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悟后之太子称为佛陀,佛为大觉智者之意。证果之佛陀,决意奉献所证心得给世人,帮助众生解脱苦恼,获得心灵清净快乐。遂游历诸国,教大家于现实生活中认识苦,了解苦之根源为无常变迁,一切存在之物并无主宰之我存在,树立“无我”观念,无我之现象世界由“缘起”而生,说“十二因缘”阐释缘起道理,教修“四谛”及“八正道”为还灭“缘起”法,更以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及四神足等为基本教义。佛陀住世80载,说法49年,讲经三百余会,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尼那城之娑罗双树间,安然离世。佛之应化身虽灭,其法身却永恒存在。佛灭度后,由弟子摩诃迦叶召集、整理记录佛陀一生所说之教法,通过七次结集,成为经教,流传后世。
      
      (一)释尊降世:悉达多太子诞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蓝毗尼园中的无忧树下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年逾半百,膝下尤虚,对后继无人,深感苦恼。一夜,皇后摩耶夫人梦一金身少年,乘六牙白象,从北方虚空飞入夫人右胁而怀孕。此事对富贵满盈、独欠子嗣之净饭王,无疑是天大喜讯。怀胎后之摩耶夫人,断除世间欲念,不乐人间饮食,身心轻安愉快,无饥渴寒热,喜欢布施,若有病人,手触母腹,疾病寻即痊愈,国家五谷丰熟,人民和顺。
      
      夫人怀胎满十二月时,按风俗必须回娘家分娩,方为吉祥。四月初八日,夫人回娘家途中,路经蓝毗尼园,见无忧树花叶茂盛,举右手欲攀摘树枝时,太子渐从右胁而出。当时,树下生出大如车轮之七宝莲花,太子堕莲花上。不由胎生之太子,身体鲜浮,并无垢秽,亦不似孩童呱然啼叫,更不需扶侍而自行七步,举右手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圣人诞生,天人同庆,后世佛教定该日为“佛诞日”,又名“浴佛节”。
      
      太子之诞生,除为迦毗罗卫国带来国嗣之新希望外,更为当时印度不平等之社会制度起了静静的革命。
      
      (二)星相预言:星相家阿私陀预言太子将来会成为转轮圣王或觉者
      
      初为人父之净饭王,为太子取名悉达多,意即一切事成、吉财等,并觅星相家为太子占卜终生休咎。时有阿私陀仙人,隐于香山修行,见皇宫出现大光明,又知大王心念,于是来到皇宫,观见太子容貌非常,对王说:“太子具三十二相好,若不出家,必为转轮圣王;若能出家,定成正觉。”说罢仙人复观自身,虽值佛出世,而年命不久,因而感伤,不觉失声啼哭。
      
      听了仙人之预言,净饭王忧喜参半。喜者太子可能当上统领四天下之轮王;忧者则担心太子会弃父舍国,出家修行,故而忐忑终日。而夫人亦于太子出生后七天便辞世,由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人。
      
      净饭王慈父之爱,并不因忧虑而减退,依然悉心栽培这位优秀国嗣,而天资聪颖之悉达多,在爱心及良好教育中渐渐长大成为文武双全之美少年。
      
      (三)不为色诱:净饭王为太子建造了一座四季如春、充满宫女歌乐的美妙宫殿
      
      智慧、勇健具足之悉达多,喜欢静坐沉思。某天出游,来到王之田园,于树下看到小虫被天鸟俯冲啄食,农夫为生计赤上体从事耕垦,太子旋即生起慈悲心,哀愍众生互相吞食,人生尽是苦恼,回宫后闷闷不乐。大王见此情形,想起仙人之预言,于是建了一座四季如春、满布美女的宫殿给太子享乐,希望透过色欲诱惑,打消太子出尘之念,但太子却不为所动,于静夜中但修禅观。“温柔乡是英雄冢”,对真正之“大英雄”来说,是虚妄不实。
      
      太子17岁时,净饭王为他娶婆罗门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夫妇虽行住相依,但太子并不乐于世事。
      
      (四)偷出宫门:太子于夜半骑着爱马犍陟逾城出宫,至密林深处削发改装为沙门
      
      一天,太子向王请求出宫游玩,甫出东门,即见一头白背偻、柱杖羸步、气力虚微、面露苦色之老叟蹒跚而来,太子心生恐怖,心想:“老至如电,我虽富贵,岂能独免?为何世人,不懂怖畏?”第二次出南门时,见一身瘦腹大、骨立形消、面色痿黄之病人在路边喘息呻吟,太子见之,不由身心颤动,心想:“一切人民,无有贵贱,同有此病,我虽富贵,岂能独免?为何世人,耽乐不畏?”第三次出西门,看见亲属号哭相送、神识已去、四肢全无知觉之死人。太子心想:“一切世人,皆应如此,无有贵贱,而得免脱。为何世人,心行放逸,不知怖畏?”第四次出北门时,见一沙门,威仪具足,法服持钵,手执锡杖,视地而行,朝太子而来,并为开示解脱真理。太子心生欣庆,回宫求父王允许出家,净饭王当然反对。是夜,太子于宫中,见耶输陀罗及宫女们臂脚垂地,互相枕卧而睡,现出鼻涕目泪、口中流涎种种丑态,身体裹着臭秽,实无一可爱之处,遂于二月初八晚,骑着白马犍陟,偷出宫门,至密林深处时,自行剃除须发,以身上之七宝衣换取猎人之袈裟,改装为沙门,并发誓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以习障。”
      
      (五)六年苦行:太子带同五侍从,来到尼连禅河伽耶山苦行林中修行,日食一麻一麦,达六年之久
      
      太子弃国后,皇宫愁云惨雾,已怀孕之太子妃收到由马夫车匿携回之太子衣物,闷绝昏倒;姨母接过太子之七宝璎珞,悲绝泪盈;净饭王看见太子之冠珠则如失精魂,若丧四体。爱子情深之净饭王,立即派遣憍陈如等五位密使跟随车匿寻找太子。
      
      太子离宫后,参访阿罗逻、迦兰二仙人求法,俱不得究竟,再前去尼连禅河伽耶山苦行林中求证真道。太子净心守戒,日食一米麻以存命。密使向大王回报太子情况,王实不忍爱子颠沛流离,受苦于外,于是遣王师驾五百乘车,另以五百车装备一切生活所需,送往苦行林以资供养。太子修苦行故,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但坚拒父王资助,只留下憍陈如等五侍从共修,彼此均日食一麻麦,垂满六年,方始省悟苦行无助于解脱之道。
      
      (六)接受供养:太子在伽耶山苦行林中修习禅定,山谷中白猿摘取花果前来供养
      
      苦行只折磨四大假合之肉体,住于定中,以禅悦为食,令色身羸瘦,终非解脱老死病苦之究竟法。但六年苦行中,太子已修得那罗延力,不能以此得道果。如是想时,当受食然后成道。于是起座,至尼连禅河,入水洗浴。时有一牧牛女人,持乳粥供养,太子受食前咒愿祝福,咒毕复说:“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受此食。”太子受食后,身体光悦,气力充足。五侍者以为退志,舍离太子,共赴鹿野苑苦行林继续苦修。
      
      (七)魔不能动:魔王波旬派了三位妖冶的魔女前来迷惑,但太子不为所动,并将之度退
      
      太子独行至毕钵罗树,结草为座,发愿若不成道,不起此座。魔王波旬知太子舍五欲,决心成正觉,心生怖惧,即以妖冶巧媚之三魔女施行诱惑,太子对她们说:“汝等过去修小善得为天身,不念无常,而作妖媚,形体虽美,而心不端,淫惑不善,死必堕三恶道中,受鸟兽身,欲脱甚难;我心清净,不须尔等侍奉,今便可去。”三魔女惭愧不已,随即变现为白头面皱、齿落垂涎、腹大如鼓、骨瘦如柴、柱杖而行之老妪。魔王见色诱不成,再以语言威吓,迫太子起座,否则把他掷到大海。太子言:“世间无人能掷我,汝前世因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钵食,故生六欲天为大魔王。但福有尽期,汝今种此罪因,殁堕三涂,出济甚难。而我于三阿僧只劫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所得果报,自有大地可为我证明。”魔王在语言上占不到便宜,于是再发动八十亿魔军扰恼,太子终不为其所动,最终众魔颠倒自堕,败北星散。
      
      (八)豁然大悟:太子独自于毕钵罗树下静坐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凌晨,大彻大悟
      
      太子经47天静坐思维,于十二月初七夜降伏魔军后,放大光明,在禅定中,对过去所造善恶、父母眷属、一切贫富贵贱、寿夭长短等皆洞彻明了。至中夜时,得到天眼,能观察天道、人间、地狱、畜生、饿鬼等五道境况,顿感三界之中,无一可乐。于是想到众生为何有老死病苦,即知老、死;因何有生?不从天生,不从己生,一切乃从因缘生。何谓因缘?因有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声、色、香、味、触、法,而生爱、取、有,造身口意三业。杀、盗、淫是身业,妄语、绮言、两舌、恶口是口业,贪、瞋、痴是意业,造业缘于有“我”、“我所”,这个我执着我所爱,想尽办法占取所爱,不达目的便起瞋恨,这“我”及“我所”潜藏在意识里,使做三业。身体灭后,神识不灭,业识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辗转受生,作第二期生命的开始,重续上世未完之爱恨。太子思惟这牵引生死的十二因缘,由无明而起,无明是流转生死之根本惑体,即宿世业力令愚痴而生起之烦恼(无明是黑暗无智慧之愚痴心),因无明故而有行为,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愁苦次第而来。
      
      天将破晓时,太子坐于树下,睹明星而破了无明,得智慧光,心自思维:“欲灭十二缘起,先要知苦、以修行灭苦。是故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世诸佛履行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圣道,趣入涅盘路,我今已践,智慧通达无所挂碍。”霎时,太子豁然大悟,成大觉世尊,尔时大地震动,天雨曼陀罗花,天鼓自然而鸣,七宝莲花绕菩提树,世界澄净。由此因缘,毕钵罗树称为菩提树。
      
      (九)初转法轮:佛陀成道后,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位侍者
      
      已成正觉之佛陀,决定将所证悟奉献世人,于是起座,往度昔日之阿罗逻及迦南二仙人,惜二仙人俱已逝世。于是转往非凡夫所居之鹿野苑,为五侍者说十二缘起及四谛法,五侍者即佛陀最初之出家弟子,着名之憍陈如等比丘。有了佛法僧三宝后,佛陀在往婆罗奈国鹿野苑途中,有五百商人,首领跋陀罗斯那及跋陀罗梨,见如来威相庄严,倍生欢喜,即以蜜糗而奉佛。世尊咒愿祝福,接受供养,并为他们授三归五戒。这是佛陀成正觉后第一位在家弟子,称优婆塞。
      
      佛陀成道后,如车轮辗转不停地说法49年。战车转动可粉碎敌人,轮王转动金轮可辗摧山岳岩石、降伏怨敌,佛陀说法可毁碎众生之罪恶及迷惑,故说法又称为转法轮。
      
      法轮一词,古来用于判教之时,有三法轮之说。鹿野苑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为初转法轮;开说般若之法为第二法轮转,称为照法轮;解深密中道之教为第三法轮转,称为持法轮。
      
      (十)说法度生:佛陀在“竹林精舍”,向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说法
      
      王舍城之竹林精舍,与舍卫城之只园精舍,并称为佛陀最早之二大精舍。
      
      竹林精舍又称竹园伽蓝,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之王舍城附近,是最早之佛教寺院,自国王频婆娑罗王归依佛后,迦兰陀长者奉献竹林,频婆娑罗王负责建造,供佛安住弘法。佛为太子初出家时,曾默许得度时先受频婆娑罗王供养,故佛住世时,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
      
      只园精舍又名只树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闻佛说法后,求只陀太子赠只陀园建立精舍献佛,故取名只树给孤独园,而舍卫国波斯匿王亦于此时归依佛。舍卫国为佛陀出生之地,佛为报生地之恩,亦多住于此处。
      
      竹林精舍与只陀园二大精舍之建立,加速壮大教团之发展,令佛教呈现如日中天之势。佛每次说法时,常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追随。
      
      佛初成道,首先化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及其一千徒众,次度舍利弗、目犍连及其徒众各一百,次度耶舍等五十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奉外道,勤苦修行却无所证,承佛教化后,即得证果,感于佛恩,常随佛而不舍,称为常随众。
      
      古印度佛教未兴前,民众多信奉心外求法之外道,其中以六师外道最为炽盛,是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即:(一)怀疑论者,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二)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三)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四)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五)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六)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舍利弗16岁即通晓一切外道典籍,能挫伏他人之论议,年少之时,与邻村之目犍连结交,投六师外道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即贯通其教旨,诡辩无碍,有徒众一百人。佛陀当时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马胜比丘着衣持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行步稳重,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马胜以佛陀所说之因缘法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旋即与目犍连共率弟子二百人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舍利弗归佛后,常随从佛陀,辅翼圣化,为诸弟子中之上首,得智慧第一,目犍连得神通第一之赞誉。
      
      耶舍,聪明而大富。某夜,与美貌妓女相娱乐后,见彼等仰眠伏卧,颠倒纵横,头发蓬乱,涎唾流出,于是心生厌离。当时虚空大放光明,耶舍寻光而至鹿野苑,经恒河时,自言而语:“苦哉,怪哉!”佛向他呼唤说:“耶舍,我今有离苦之法。”耶舍闻已,即脱所穿名贵宝屐,渡过恒河,往诣佛所,佛为他说四谛法,漏尽意解,心得自在,成阿罗汉果。耶舍有五十位朋友,亦随佛出家,全皆证果,为佛之常随众。
      
      佛住世时,古印度之社会制度分有四姓:(一)婆罗门(最有社会地位之婆罗门教人士);(二)刹帝利(王族及大臣);(三)吠舍(商人);(四)首陀罗(农工、奴隶)。四姓贫富异常悬殊。首陀罗乃雅利安人所征服之土着,地位最低,只能从事卑贱工作,随着婆罗门文化之兴盛而备受压迫。释尊则崇尚平等,不舍贫从富,未成道前曾发愿我作佛时,令我国土众生,无四姓之名,故于成道后建立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之制度,上至国王,如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迦毗罗卫国七位王子等,下至首陀罗,均可为佛弟子,并给宫廷发匠优波离先出家,成为七王子之师兄,迈开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
      
      (十一)圆满孝道:佛陀成道后第六年,率弟子回国省亲,父子相见,场面感人
      
      孝道为佛道之基石,然太子向父提出家时,遭父悲泣垂泪反对,认为有违孝道。太子问父,如能满足四愿,则不复出家。何谓四愿?一不老,二至终无病,三不死,四不别离。神仙有五通,虽得长寿,最终仍不免于死。王闻后不胜悲泣,四愿者,古今无人能得,无人能除,是故太子违远父王,实为将来和合打算,割爱辞亲,受今生别离苦,将来自当永绝斯患,故佛成正觉后,回国为父说法;涅盘前三月,神飞忉利天,为母说法;父舍世时,为父担棺,圆满孝道。
      
      佛陀成道后第六年,首次回国省亲,为孝道而对弟子作出制戒。佛对比丘说:“儿子于其父母,报恩最难,父母难作能作,令乳哺养成身体。是故汝等诸比丘,从今以后,若有求出家者,先须问:‘汝之父母生存否?许汝出家否?’得父母同意,方可允准出家。”
      
      净饭王辞世时,释尊再度回国。佛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发出家,佛姨母成为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巨。
      
      (十二)化度眷属:佛陀回国讲经说法,连佛陀的爱子罗睺罗亦随佛出家为“小沙弥”
      
      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能为眷属,实有前缘,佛陀成道回国,除为父亲说法令其解悟外,更度化七位皇族兄弟及儿子出家。
      
      净饭大王听佛说法后,亦证得诸法,为护持佛法,制定每家必须有人出家,若有兄弟五人,令三人出家,二人在家;若四人者,二人出家,二人在家;若三人者,二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二人者,一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一人者,不令出家,免绝嗣故。
      
      释迦族中,随佛出家之王子计有跋陀、难陀、阿难陀、阿那律、提婆、佛子罗睺罗等。胞弟难陀,最讲究礼节,是十大弟子中仪容第一;阿难陀,佛之堂弟,为佛当了25年侍者,听佛说法最多,未及听之法,佛都为他重说,故佛灭度后,佛经结集都由他说出,是多闻第一;阿那律,佛之堂弟,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失明,后来精进修行,心眼渐开,是天眼第一;罗睺罗,佛陀之子,他的功行,秘密得很,只有佛才知道,所以称他密行第一。
      
      罗睺罗在母胎6年,佛陀成正觉时始出胎,6岁时其父还家,15岁随父出家作小沙弥。
      
      提婆达多,又称调达,阿难之兄弟,初出家12年内精进修行,后来在十力迦叶处学得神通,常与佛对敌,欲代替佛陀领导僧团,不得佛陀允许,后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转往摩揭陀国,自称大师,拥有独立教团,受阿阇世王礼遇,教阿阇世王弑父,调达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佛、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逆罪,最后堕到地狱,佛亦亲往救度,示现应退避忍让怨亲,见他危难应生慈悲喜舍心,佛以言教身教众生,慈悲至极。
      
      (十三)外道归投:佛陀在伽耶山尼连禅河边化度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罗迦叶
      
      佛陀初成佛道,为五比丘说法后,心想:“我今应度何等众生,而能利益一切人天?于是转往摩竭提国度拜火教首领优楼频罗迦叶,迦叶见佛相好,深为爱慕,因时已近晚,佛借故寄宿,迦叶称宿舍已为众弟子所住,只余存放事火具之石室,但内有恶龙,恐伤害佛,佛言无惧。佛趺坐石室,以神力降伏恶龙,收于钵内;燃迦叶及其五百弟子不能燃之火,灭不能灭之火;举斧破薪;取四大洲特产飨众;香山运石、开池供水。种种神通,迦叶虽叹未曾有,尚认为彼道不如我道真。事拜火教之迦叶心想,明日摩竭提王及其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等众多人来我处作七日会,若他们见佛之神通威德,一定会弃我而奉事于他,望此七日,沙门不来我处。佛知他心意,便即往北郁单越度过七日夜,集会毕,再来见迦叶。当迦叶问佛为何七天不来时,佛即道破迦叶心念,令彼心惊毛竖,但因情慢习性,仍觉我道始真。佛以种种神力示现,迦叶根缘渐为成熟,调伏正是其时。世尊遂入尼连禅河,令水两开,履水如地,迦叶船上遥见,叹其希有,仍感不如我道。是时迦叶,邀佛上船,佛再以神力,贯船底入,结跏趺坐于船中。迦叶心自念言,年少沙门,虽有神力,不如我得真阿罗汉也。佛知其心念,开示说:“汝常起大我慢心,怎合阿罗汉道?”迦叶闻说,身毛皆竖,心怀惭愧,遂率五百弟子,诚心归投于佛,弃种种事火具于河中,迦叶二弟,那提迦叶及伽耶迦叶亦各率二百五十弟子,随顺兄学,同归依佛。
      
      (十四)世缘终极:佛陀度众49年,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尼那城的娑罗双树间,安详而逝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不生不灭,报身有生无灭,化身有生有灭,释尊示现世间的是父母所生的化身,故有生老病死。
      
      佛陀80岁时,亦是最后一年住世,带病离开摩揭陀国,北渡恒河,受金匠纯陀供养,腹痛加剧,而便患血,病转恶化,临终前在拘孙河作最后之沐浴,然后到拘尸那揭罗城娑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入灭前,为120岁之须跋陀罗外道归依,成为最后弟子。过去诸佛有常规,上足弟子先佛入灭,舍利弗与目犍连欲仿前人,征得佛之应许,亦先佛入灭。跋陀罗虽为最后弟子,不忍见佛入灭,亦于佛前入灭。
      
      佛将舍寿前,阿难请问四事,一问佛灭后以何为师?二问比丘依何而住?三问如何与恶比丘共居?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字?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等。佛复告阿难,依转轮圣王葬法供养佛最后身,先以香汤洗体,用新净绵及细毛毡千重合缠身体,然后装入金棺内,灌以众妙香油,以香华涂散于内,歌呗赞颂,然后下盖,造高广大宝舆,置棺于上,然后置香积上,用香油浇洒,由下而起燃火,收取舍利,置金瓶中,建塔于十字路口,给路人礼拜获福。佛对诸弟子作最后教诫后,平静入灭。摩诃迦叶闻讯赶到,佛足从金棺伸出,已证果之迦叶尊者亦感动流泪。
      
      释尊遗骸经火焚后,诸国王为争取舍利而各起纷争,香姓婆罗门定议,由八国均分遗骨,香姓婆罗门得舍利瓶,另有较迟入会之毕钵村人仅得燋炭。各国纷纷建塔供养,此即今日十塔之由来。
      
      释尊入灭之年,于王舍城之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以大迦叶为主要召集人,阿难与优波离各依其听闻佛说之记忆诵出经、律,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成为后世经律之准则。此后历经变迁,释尊之教法遂分为以巴利语为主之南传系统,与以汉译经典为主之北传系统,广传于后世。
      
      (本文及中心彩页壁画来源自《香港西方寺七宝镶嵌艺术壁画〈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图〉》一书,文字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