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青年共议“艺术的转型”

      2013年9月30日,青年之声文化论坛于柏林施塔克基金会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柏林自由大学主办,中国文化部支持,为“文化管理在中国”项目的延伸,旨在加强两国之间文化管理领域的交流并着重强调青年之声在该领域的价值。

      此次论坛讨论的话题围绕着“艺术的转型”展开。分为艺术伴随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媒体形态转型所发生的变化三部分。由6位来自国内艺术领域的青年管理者与6位德国艺术管理实践者展开讨论。

      社会转型部分,中央美术学院的王文婷与《艺术与财富》副主编郭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谈论了中国文化的转型。政策、经济、文化的开放带来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快速转型,而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文化市场的金融化水平越来越高,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与国际政治和金融形势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新水墨作品在08年金融风暴退去后的艺术市场上的崛起,显示了本土收藏家掌握话语权以来,国内艺术市场形成了新的艺术生态。艺术样式随着文化发展转型,来自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王聪丛和中国美术馆的梁幸仪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谈到艺术形式的转型。从文化政策的发展到社会现象的变化,在艺术上体现为从集体到个人,从宏大到当下转变的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趋势中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图像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Tweeter、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起与发展,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组织形式。在这样一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的发展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出现了反媒体(anti-media)的生活方式。一个手机应用软件可以显示使用者周围的熟人,以合理避开不必要的交际。Freize杂志中国区高级顾问胡丹洁与来自中国美术馆的杨子从新媒体技术的变化切入讨论艺术。被扩大了的媒体概念延伸了艺术的样式。新的创作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观察当下时代的新视角。

      话题陈述后,德国的参与者就陈述内容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从时代背景和青年成长问题引申到当下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的改变。中德两国80年代青年的成长都经历了极大的社会转型,从知识背景到生活经验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化间的交流呼之欲出。有观众提问“文化交流,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方式?”今天国际间的交流我们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沟通的深度。如何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达成更深的理解,是基于翻译的大问题。国际间的艺术家交流往往自说自话,在不能全面把握作品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情况下,作品往往难以解读而仅仅作为技术和形式感上的展示。只有在翻译的层面上做到更准确地表达才是提升国际交流活动最有效的方法。

      “青年之声”经过5个小时的论坛活动,双方在国际交流和青年问题上达成共识。论坛发起人,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教授在论坛最后做总结发言。西本哈尔教授肯定了论坛的形式,第一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将来中德青年交流开了一个好头,这是中德文化管理领域非常有意义的交流,并祝贺青年之声的圆满成功。余丁教授对中国部分的发言提出意见和建议。他指出:我们的青年艺术管理者在运营实践和国际经验上稍显不足。在这样一个高端交流活动中,谈论的问题应该更加深入而触及本质。双方的讨论更多集中在操作和现象的层面,这也与当下的媒体环境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艺术管理者应该拥有独立思考和发现深层问题的能力。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对活动表示支持。

      施塔克基金会位于柏林格鲁内瓦尔德区的狮子宫,建于1903年。现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展览与发展。此次青年之声举办的同时基金会正在展出中国艺术家王迈个展“气候交易所”。宏大的空间装置将整个展厅包裹起来,呼应了论坛全球化的主题。施塔克基金会还将在未来展开与中国艺术家更多的合作,并关注艺术管理领域的交流和发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