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第五批国保)

  时代:东魏至唐

  地址: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天龙山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始凿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石窟25洞,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其中唐代石窟最多,共15洞。

  洞窟自东而西排列,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4窟,下层8窟,第一窟面东而设;西峰13窟,11窟面东,19、20窟面西,其余洞窟皆坐北朝南。石窟平面大多为方形,三壁三龛式石窟占到全部石窟的一半以上。石窟共分四期开凿。

  第一期开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 ( 528-546年)。为东峰第2、3窟,窟形为双窟,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窟门圆拱形,门侧雕有八角形门柱,柱头上雕有风鸟。龛为圆拱龛,壁面及窟顶刻浅浮雕。造像多为坐姿,面相清瘦,身材修长,衣纹自然,端庄安祥。

  第二期开凿于北齐时期 (550-577年),共3窟,即东峰第1窟,西峰第 10、16窟。窟形为前廊式,前廊三间,仿木结构雕成,廊下雕有两根八角柱,柱下有覆莲柱础,柱头上置大额枋,枋上是一斗三升和人字形斗栱,窟门两侧各有一力士。造像均面相浑圆,身体硕壮。佛像发髻低平,面相浑圆,着褒衣博带式或袒右式袈裟,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

  第三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 (584年) ,东峰第8窟最具代表性,是窟中央有方形塔柱的支提窟。在窟壁和塔柱四周凿龛造像。

  第四期皆为唐代 (673-704年)开凿,共15窟。西峰第9窟规模最大,分为上下两层,窟前明代建漫山阁,阁为三层,重檐歇山顶。现存上层为弥勒大佛,下层以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

  天龙山石窟有许多早期建筑实物资料,如束莲式圆形或八角形柱、束莲式覆盆式柱础、人字栱和一斗三升等。其高超的雕造技法是石窟这种外来艺术逐渐中国化的典型实例,尤其是用圆雕技法雕出的造像,既具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具有中国传统雕刻所固有的清新韵律和线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