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即原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峰山、万牛墩土墩墓群)位于南陵县城东南6公里的葛林乡千峰山和繁昌县东南平铺、新林两乡,是商周时期当地土著氏族的公共墓地。这是我国南方吴越民族的一种特有的埋葬形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在南陵县城东南9公里的葛林乡千峰、官洲两行政村内的丘陵岗垅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人工堆建的土墩,范围约13平方公里。这些土墩坐落在一条条山垅上,排列有序,颁密集,数以千计。当地人以墩喻山,称这一地区为“千峰山”。

      在千峰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年九华老爷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云游至此,被千峰山的景色所吸引,准备在此隐世修行。于是,他择一高阜打定禅坐,环顾四周,无数土墩尽收眼底。九华老爷心想,这里叫千峰山,有没有1000座呢?于是他颇有兴致地数了起来。数了几遍,都只有999座。难道当地人称呼错了吗?他心里十分纳闷。正在这时,有一个放牛的小童走了过来。九华老爷连忙招呼他过来,问明情况。小童略加思索,忽见九华老爷正坐在一个土墩上,脱口笑道:“少的那一座你不正坐在上面吗?”经小童提醒,九华老爷恍然大悟,顿有愧意。他想,这里的人连小孩都这么精明,决不是隐世修行之地。于是,他继续南行,改到九华山修行去了。九华老爷是否真到过这里,现已无从考证,但千峰山上的土墩却历经沧桑,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风雨肃蚀而遗存至今。
 
     千峰山上的众多土墩究竟建于何朝何代,作什么用途,曾是一个历史谜团。70年代以来,当地群众在农田水利、建造房屋平整这些土墩时,常常出土一些古代的陶瓷器和少量的青铜器。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的土墩可能是古代的墓葬。
 
     1984年10月,南陵县文物部门对千峰山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这些土墩下面埋着古代生活器物,是一种墓葬形式。同年11月,省、县文物部门配合芜南公路取土工程,发掘两座土墩墓,出土春秋时期青铜鼎一件,原始青瓷豆两件。1985年5、6月间,省文物考研究所结合安徽大学八三级文博专修科毕业生实习,在千峰山区选择千峰林杨、吴冲村、葛林窑厂等3个点发掘土墩墓18座。出土西周时期的陶瓷器、印纹陶器、铜器等生活用具40余件。通过两次考古发掘,对这处土墩墓群的特点、时代、族属等学术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千峰山土墩墓的基本特点是:墓选建在地势较高、土层较厚的丘陵岗峦上,顺沿岗脊,密集分布。土墩的建造方式是:将地面稍加平整,放好尸体或棺木、随葬品,选用附近纯净细腻的橙黄色土平地起堆,不加夯实。墩建后呈馒头状,墩高1.8-3.8米,底径12-30米左右。估计原墩首较高,因长期水土流失,高度降低,墩的底盘逐渐增大。这里的土墩墓基本是一墩一墓,未见棺木葬具及人骨良迹,推测这与南陵地处红土层地带,土质酸性高,有机物难以长期保存的原因有关。在个别大墩上发现有上下两层墓葬,是分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墓葬。土墩墓的随葬品放在墓葬中心,一般有1至8件,多的达10件以上,也有一件随葬品都没有的空墓。随葬品有陶瓷器,印纹陶器和少量的铜器。铜器种类有鼎、盉、剑、戈等,表面有曾面纹、夔纹、三翅蝴蝶花纹、方雷纹等装饰。印纹硬陶器种类有罐、坛、瓿等,表面布满席纹、回纹、变体雷纹、三角纹、篦纹等拍印图案。陶器有鼎、鬲、盉、钵等,大都饰有绳纹。陶器和印纹硬陶器大都比较粗糙,可能是就地绕制的产品。从墓葬出土遗物分析,千峰山土墩墓群的建造时代以西周、春秋为主,少数可延续至旧中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千峰山土墩墓群是当地土著居民的一处大型公共墓地。从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看,当时的社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别,但悬殊不大,尤其是供贵族使用的青铜器出土较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初步研究表明,千峰山地区偶出青铜器的大约为“土”一阶层的墓葬,绝大部分为平民阶层的墓葬,至于那些空墓,估计属于地位低下的奴隶,或“凶死”的人。

     考古研究表明,土墩墓在苏南、浙北、赣北都有颁,以苏南宁镇、皖南地区最集中。这一广大地区,先秦以前属于古吴越族的活动范围,土墩墓存在的时间,与吴越的兴起与衰落过程相伴始终,属于古代吴越族特殊的埋葬习俗。据《越绝书》记载,吴王夫差兵败自杀身亡后,越王勾践曾按传统习俗,指使军士们每人以一摞土堆墩冢,“葬吴王以礼”。这段记载反映了堆土埋葬的古老葬俗在春秋晚期依然存在。《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墓葬的挖坑掩埋,不封土,不植树。春秋以降,中原普遍出现墓上起冢的做法,这是受江南吴越土墩墓影响而逐渐流行起来的葬制。战国中期,楚灭越,土墩墓葬俗逐渐被楚挖坑堆冢的葬俗所取代而基本绝迹。千峰山土墩墓群数量多,范围大,保存完整,对探索这一地区古代土著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重的科学研究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牛墩土墩墓群是在1982年文物调查时被发现的,分布范围约6平方公里,基本上是一墩一墓,与千峰山土墩墓的埋葬特点相同。1985年,省、县文物部门共同发掘了几座土墩墓,出土文物有印纹陶罐、瓿、陶纺轮等。县文物部门还在附近征集了一批从土墩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小铜鼎、铜剑、青铜盖罐以及原始青瓷豆、罐等。根据出土文物分析,这里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的大型公共墓地。繁昌在春秋以前为吴国辖地,是古代吴越族活动的地区。土墩墓平地掩埋、堆土垒冢的葬俗,属于吴国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万牛墩土墩墓群的文化内涵与“湖熟文化”晚期遗存相同,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资料。 1989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峰山和万牛墩两处墓群占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早的封土堆墓,平地起堆,封土不加夯实。以它们为代表的皖南土墩墓群是长江青铜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填补了商周时期吴越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墓中出土的器物群,为确立本地区以牯牛山西周遗存为代表的文化类型——“牯牛山类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世界冶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